石曙萍專文:從女工到畫家 ──張愛玲母親晚年在倫敦

中國現代女性小說家張愛玲母親黃逸梵主動提出離婚、請律師辦理,在當時大膽且前衛;黃逸梵經歷赴英生活、至巴黎學畫、在阿爾卑斯山滑雪、在馬來亞僑校教書、在印度做翻譯,一生極其精彩。(石曙萍提供)

「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張愛玲在小說《留情》中這樣寫道,「然而敦鳳與米先生在回家的路上還是相愛著」。這句話,用於張愛玲母女間的感情,也正合適。張母黃逸梵,是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最早留洋的先驅女性之一。她出身名門,優雅美麗,社交廣泛,又敢於走出封建婚姻,遠赴英倫。她到巴黎學畫,與徐悲鴻、常玉為友;雖是三寸金蓮,卻在阿爾卑斯山滑雪,滑得比天足的小姑還要好;又在馬來亞僑校教過書,在印度做過尼赫魯兩個姊姊的翻譯,「都很過癮」。她的一生,過得比張愛玲更為精彩。張愛玲從小以一種仰望的姿態深愛著母親;但母女相處中諸多瑣碎的難堪,猶如華麗睡袍上的蚤子,令她一生不曾釋懷。

一九五七年,黃逸梵在倫敦病故,身邊無一至親。六十二年過去了,張家或黃家,從未有人去倫敦的墓地尋找或探望過她。曾經她那些英倫的友人,交情或深或淺,皆早已零落散去,不知所蹤。黃逸梵靜靜地,棲身在倫敦一座古老的墓園裡,一直無人問津。

幾經周折,我終於在不久前找到了黃逸梵的墓地,前去拜訪這位被遺忘了半個多世紀的傳奇女子。正是人間四月天,黃昏的暖陽落在墓園前馬路邊的法國梧桐樹上,恍惚是黃逸梵年輕時住過的上海法租界。我來到墓園最深處的玫瑰花園,在刻有黃逸梵名字的小小的石碑前默然良久。這位獨立而勇敢的傳奇女子,一個人在這裡,這麼多年了。她應該不曾想到,會有人穿過時光的塵埃尋覓她的芳蹤。我把帶來的一束白玫瑰,輕輕獻上。若她泉下有知,或能有一絲絲安慰。

20190807-黄逸梵在紀念花圓牆上的石碑。(石曙萍提供)
黃逸梵在紀念花圓牆上的石碑。(石曙萍提供)

我與黃逸梵結緣,始於幾個月前。《聯合早報》專欄作家余雲與記者林方偉,十幾年來一直追尋黃逸梵在南洋的蹤跡,終於在今年一月找到了黃逸梵生前在馬來亞教書時結識的閨蜜邢廣生老師,並從邢老師保存的書信中得知黃逸梵在倫敦的住址。我因受餘雲之托,得緣走訪黃逸梵生前居處,後來也尋獲了黃逸梵的入籍證書、死亡證書、遺囑,並找到了黃逸梵長眠的墓地。張愛玲母親晚年在倫敦生活的蹤跡,一點點出土重現。

一、 入籍證書:「女工張逸梵」

黃逸梵曾前後三次赴英,生活了前後十三年,最後在倫敦病故。

一九二四年黃逸梵陪小姑張茂淵赴歐。「她終於藉口我姑姑出國留學需要女伴監護,同去英國,一去四年」,一九二八年由英國返回上海。《對照記》圖六張愛玲這樣寫到:「我們抱著從英國寄來的玩具。他帶著給他買的草帽。」文中沒有注明年分,但張愛玲姊弟的樣子,看起來不過三、四歲,應該就是一九二四年黃逸梵赴歐不久後的事。《對照記》中圖十三是黃逸梵,張愛玲在下面注明說:一九二六年在倫敦。可見,黃逸梵第一次出國應該是英國。期間可能也去了法國旅行,《對照記》圖十一的文字又提到她去過瑞士滑雪。 (相關報導: 【小曼談情論愛】華文第一女作家張愛玲竟有兩個生日!專家用生命密碼挖掘她的身世之謎 更多文章

一九三二年,黃逸梵隻身到法國。一九三三年徐悲鴻夫婦第二次到法國時,與黃逸梵同住在巴黎第十五區的一幢樓。雙方是早前在南京相識的故友。蔣碧薇在《我與悲鴻》中回憶,自己曾在夫妻鬧矛盾無處可去時,在黃逸梵屋中過了一夜。此次到法後,黃逸梵到過英國的線索目前所知只有一次。二○一九年一月四日的《每日頭條》的《「先驅之路」留法藝術家你還能記起幾位》一文顯示:一九三六年春,黃逸梵曾以中國留法藝術學會會員的身分,參加「巴黎中國留法藝術學會英倫中國藝術展覽會參觀團」,到倫敦逗留過六天。除了中國藝術展覽會之外,黃逸梵還和其他會員一起,參觀了多家博物館、畫廊、私人藏家以及英國皇家美術學會。同年底,黃逸梵從法國繞道埃及與東南亞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