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開放北市府─論透明政治與公民連結

柯文哲市府對於「開放政府」的相關規劃,目前也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圖為臺北市政府資料開放平台。(取自data.taipei網站)

「開放政府」正夯,台灣內部從中央政府到各縣市無不積極推動相關議題;在實施民主政體的地方,開放政府與資訊開放更被視為推動民主化與公民參與的利器。以台北市而言,基於實踐柯市府對於「開放政府」的相關規劃,台北市青年事務委員會(下稱青委會)也正根據這項政策原則,思考如何更加使得這些理念得以透過開放政府實現與青年的連結。下文是我個人藉由回顧以及因而衍生的一些觀點與想法。

從「開放政府」定義講起

「開放政府」,這個詞其實我們可以用兩個方向去解釋,第一個是根據1950年代美國「資訊服務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的辯論,爾後由政府資訊特別委員會提出「資訊自由法」法案,該委員會顧問Wallace Parks接著在法學期刊George Washington Law Review發表The Open Government Principle: Applying the Know Under the Constitution ;自此,「Open Government」開放政府一詞逐漸被使用,這是第一種解釋,主要是奠基在政府資訊的對外揭露,並相信開放政府可以增加政府運作基於公共利益。

而第二種解釋相對狹隘,主要強調在政府數位資訊方面的開放,從開放相關原始碼、政府之資訊數據揭露,相關支持者相信藉由資料的開放可以創造公共利益的提升;尤其政府數位資訊的開放,他們主張藉由該方式創造一個give and take 的循環生態系統,間接地使得政府與公民可以在這一波開放過程當中藉由公眾授權條款,讓相關參與者可以藉由該程式碼不斷的去活化政府資源,並結合前人之力,使得公民與政府兩者如太極一般相互協作,尤其公民運動者主張在實行得當的情形下有助於政府治理與民主化且更具效率。

柯P的野望

講了這麼多的名詞解釋到底是要做什麼呢?

記得當初在台北市政府第一次青年事務委員大會(2016.09.30)召開之時,柯市長透過世大運的相關預算問題,提出希望藉由以「開放政府」為核心來達到三個目的:建立一個新的政治潮流最終引領台灣其他縣市成為一項不可逆的政治文化,以及藉由開放政府達到防弊的目的,這個「開放政府」絕不僅僅是想要如「開放政府」的定義那樣的被限制:開放政府資訊如此簡單;第二個是由於筆者於該會議末所提的臨時提案-老人年金議題所衍生出的老人政策溝通問題,敝人記得當初似乎也是因為這個提案而衍生到第一點關於開放政府的問題討論,最後就是一個就是要如何去強化青年與市府的連結,讓青年意見可以被有效反映。 (相關報導: 積極推動開放政府 唐鳳本尊親上PTT徵才 更多文章

玖壹壹樂與柯文哲合照,一起世大運365倒數嘉年華。(李振均攝)
台北市長柯文哲(中)透過世大運的相關預算問題,而提出希望藉由「開放政府」來達到兩個目的:建立一個新的政治潮流最終引領台灣其他縣市成為一項不可逆的政治文化,以及藉由開放政府達到防弊的目的。(資料照,李振均攝)

開放政府?

當然,在原先未查證的情形下,我們以為政府的資訊可能不夠開放,不夠豐沛;然而,經筆者查證,以資訊開放程度而言,在OKFN於2015年的評比是全球第一,目前在「Data.Taipei臺北市政府資料開放平台」上面已經有2007個資料集,91個機關協作,但卻只有18個相關APP,而且大多是政府的製作的APP以及很久以前得獎的APP,且不太好用;同時,旅遊類相關的APP居多而且還是四到五年前的東西,實在令人驚奇。所以這凸顯什麼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