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際上的區域經貿組織有不少進展,過去碰到這種事,國內還會喧騰一下、談談台灣的國際經貿邊緣化危機;但現在卻是波瀾不興。經濟是台灣之本,而貿易又是經濟之本,台灣竟然對「經貿邊緣化」毫無焦慮感、甚至變成冷感、無感,是讓人感嘆。
經貿自由,美國倒退全球續進
川普上台後第一件事就是讓美國退出已完成談判、馬上要上路、堪稱全球最大型的區域經貿組織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之後又不斷揚言退出或要重談美國已簽的自由貿易協定(如美韓FTA、NAFTA北美自貿協定),出手大打貿易戰、提高關稅、對WTO(世界貿易組織)不理不睬甚至惡言相向。這些讓外界產生自由貿易已非全球主流的印象。
美國帶頭破壞由美國領導、花超過一甲子建立起來的全球經貿體系,確實對自由貿易有傷害,但值得慶幸的是:主要國家仍全力維繫住這個自由貿易體系,而且也持續有進展。
雖然美國退出自己一手主導的TPP,不過日本全力週旋下,TPP並未因而煙消雲散,原有11個會員國在略作修改並改名為CPTPP之後,去年底正式上路。此外,日本與歐盟去年中達成「日歐經濟夥伴協定」,這個協定影響全球6億人口,佔全球經濟的30%(以GDP計),是目前全世界範圍最大的自由貿易圈,在今年2月1日生效上路。
歐盟值得注意之處不僅是與日本達成的貿易協定,而是它持續推動FTA的努力;2017年9月21日,雖然已出現川普的「退群」及英國的脫歐,但歐盟與加拿大的自由貿易協定生效,算是「板回一城」;2018年4月再與墨西哥達成協議,重新簽署初步修改的貿易協定。上月底(6月30日),歐盟又與南美洲的「南方共同市場」敲定歷史性的貿易協定─這又是一個涵蓋超過7億人口、經濟占全球4分之1的自由貿易區。
台灣與北韓地位相同:被排除在所有區域經貿組織外
此外,脫歐在即的英國,上月與韓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達成初步原則性協議,雖非最後的洽簽,但方向已定。影響台灣與亞洲最鉅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勒協定),即所謂的「東協+6」,這個「6」包括:中國、印度、日本、韓國、紐西蘭、澳洲─基本上就是涵蓋所有亞洲重要經濟體(台灣除外),也準備年底要達成協議。
當然,還有7月7日,非洲聯盟宣布正式啟動「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AfCFTA),預定明年7月生效上路。雖然有觀察家認為這是一個「框架形」的組織,但不論如何,畢竟這是WTO成立以來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以人口論,涵蓋13億人口,以經濟規模論,達3.4兆美元。
從這些琳琅滿目的FTA、區域貿易組織進程等來看,除了美國「脫隊」外,全球還是走在自由貿易路上;當大部份重要經濟體都各有所獲時,台灣是斯人獨憔悴,在簽訂FTA上收穫極微,更與北韓一樣尚未能加入任何一個區域經貿組織(APEC只是對話論壇,與CPTPP之類的區域經貿組織完全不同)。 (相關報導: 風評:該加入CPTPP,但不是經濟部說的那樣 | 更多文章 )
前朝與中國簽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定)享有一些早收清單的關稅優惠,與紐、星簽的FTA,這些對台灣貿易算是有一定意義與重要,但整體所謂的「FTA覆蓋率」,其實只在1成左右,與韓國出口受FTA覆蓋比率高達8成,是遠遠比不上;至於加入的區域經貿組織,更是掛零,這就是所謂的國際經貿邊緣化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