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宣布對等關稅後,中國隨即反擊,使得中美關稅戰急遽升溫。對此,政治大學經濟學系兼任教授林祖嘉在節目《財經起床號》上分析,這次關稅戰對中國的影響會比2018年來得小,高儲蓄率讓經濟即使變差,民眾消費也不會產生太大壓力;但美國只要通膨一起來,內部壓力可能會比中國更嚴重。
林祖嘉認為,中國這次面對關稅戰的態度強硬,原因在於中國經濟實力增強、民族意識高漲,在第一次美中貿易戰時,中國針對美國見招拆招、沒有退讓;但這次最大的差別在於,一開始美國並沒有特別針對中國,是直到歐盟宣布加徵關稅並拋售美債時,美國對他國延緩關稅實施,才獨留不願談判的中國。
林祖嘉指出,以中國的態度來看,表面上絕對不會讓步,社會風氣也認為不可讓步,而中國從2018年到現在已經做了很多調整,包含分散對美、對歐盟的市場。他提到去(2024)年中國對美出口約5000多億、順差約3300億,與2018年的金額差不多,但中國這幾年出口總額成長很快,代表中國對美國的市場需求在降低。
林祖嘉續指,若稅率一樣,關稅戰對中國的影響會比上次來得小,因為出口對中國影響沒那麼大,能依靠內需市場,即使中國內需狀況跟第一次美中貿易戰相比很不好,但中國的儲蓄率都在將近5成左右,即使經濟不好,對生活上消費也不會產生太大壓力;但美國不一樣,只要通膨一起來,內部壓力不一定會比中國來得小。
針對中國生產過剩,若不出口到美國,還是需要出口至其他國家,仍有被提高關稅的風險,林祖嘉表示,美國形成關稅壁壘,把自己鎖在裡面之後,現在很關鍵的是如何搶全球市場,對中國來說,必須想辦法跟其他國家保持更好的關係,而現在最關鍵的是歐盟。若他是中國,就會向歐盟發出FTA(自由貿易協定)的邀請,美國如果堅持對中國課10%的關稅,中國就有對歐盟談判的空間。
林祖嘉分析,未來除了美國之外,各國「團抱」的可能性會越來越高,各國將積極爭取歐盟、日本等市場,中國則會設法與其他國家談判,消化剩餘產能,同時降價與降關稅。他認為中國建立「非美零關稅同盟」的方向是對的,但真正要做還是有點困難,因為中國現在的關稅還是在約9%左右,可能會以區域之間的協議或FTA為主。 (相關報導: 鬧翻了?封殺馬斯克聽取對中作戰計畫 川普傳爆粗口:他在那幹嘛 | 更多文章 )
林祖嘉強調,川普的關稅戰無法持續,只能要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後再降回去,他尤其著重於晶片、國安,但其他部分對美國來說則不一定有利,所以像台積電這種高單價、高附加價值、全自動化的產業,回到美國比較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