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成5癌友營養不良 桂格完膳癌症愛護計畫 超過9成癌友食慾改善助進食

張毓雯營養師、謝瑞坤醫師、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王黎月執行長啟動新一期愛護計畫

排名國人死因首位的癌症,有8成5的癌症病人有營養不良的情形,營養支持是治療期間的關鍵,術前的營養評估不能少,可應用簡易營養不良評估工具(簡稱MUST)預先評估營養狀況,術後更有黃金8週復原期需積極營養介入,幫助患者恢復能量,堅持完成接下來的療程。尤其在治療期間有5大營養管理重點:高蛋白、高熱量、鋅、低GI、以及麩醯胺酸,要提升癌友活力,促進食慾以及維持治療、厭食、噁心嘔吐等不佳狀況之營養。

8成5癌友營養不良 難熬療程不適、惡病質反應

根據最新的國健署統計,全台新發癌症人數為11萬1684人,仍位居國人死因首位,持續威脅著國人健康。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暨永長欣診所院長謝瑞坤醫師表示,癌症患者因為疾病與療程的影響,常是營養不良的高風險族群,約有30-85%的癌症病人有營養不良的情形,而癌友又多集中於體力、消化吸收能力較差的55歲以上之高齡族群(85%),更易出現營養補充不足影響預後的狀況。

癌症常見的治療方式有手術治療、標靶治療、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等,其中接受化學療法的患者中有5成以上容易有消化不良、厭食的情形,而放療也有5成左右患者會出現吞嚥不適等問題。謝瑞坤醫師補充,手術開刀會使患者的體力會明顯下降,嚴重者需長期臥床而導致活動力不佳,身體機能下降進而影響食慾、消化吸收能力,造成營養不良情況,而無法進一步承受最優化的治療。

術前MUST工具助營養評估 術後黃金8週營養補充 提升好活力

然而,營養補充的重要性卻容易被忽視,有超過9成的癌症患者被忽視有營養不良的問題,卻僅3-6成營養不良的癌症病人會接受營養補充。謝瑞坤醫師強調,營養的補足與否會影響到癌症患者接續療程的耐受度,不能忽視營養支持的重要性,尤其術前的營養評估、以及術後進行化放療之前的階段,應要特別確保營養充足。

謝瑞坤醫師說明,癌友術前的營養不足可能伴隨著術後不良的影響,尤其頭頸癌患者已普遍被預期會有較大的不適影響,應在術前就及早評估,可使用英國靜脈暨腸道營養學會(EAPEN)建議的簡易營養不良評估工具(MUST, Malnutrition Universal Screening Tool) 來評估成人病患是否有營養不良風險,會從BMI指數、體重、營養不良整體性風險等來評分,若得2分或以上,應及早建立營養需求,以幫助患者術後更好地恢復體力,提高其生活質量。

5大營養管理關鍵:高蛋白、高熱量、鋅、低GI、麩醯胺酸

營養師張毓雯說明,對於營養不良的病人而言,口服營養補充能夠幫助患者恢復體力,且癌症患者處於營養穩定且沒有厭食症和惡病質時,醫師可採更積極的治療方案幫助癌友照護病情。 (相關報導: 癌症最燒錢的不是住院化療,而是出院療養!揭癌症險最容易忽略陷阱,理賠根本少得可憐 更多文章

一般癌症治療期間如果嚴重營養不足時,醫師會建議採用積極的營養介入方式,包含靜脈注射營養、鼻胃管管灌營養品等,然而,一般癌症患者在營養準備期則可依醫師或營養師建議選用專門的腫瘤配方營養補充品,建議五大營養管理重點,包含:高蛋白、高熱量、麩醯胺酸、低GI、以及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