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逆轉了嗎?大塊出版董事長郝明義說,全球化只是「中挫」,接下來還是應該會有進展,真正的大問題是:最是陰暗、腐敗的「金融全球化」毫無中挫逆轉的跡象,這個無國界的金融帝國才是真正的全球化。
近4年被認為是全球化逆轉的時代,英國退歐、川普上台,美國退出TPP、抵制WTO、發動中美貿易戰,攪動數十年建構起來的全球供應鏈,今年新冠疫情重挫全球經濟,更讓外界認為加速「逆全球化」的腳步。各界對全球化逆轉情況、是否確定逆轉、甚至何去何從,都有不同的看法。
薩克斯:數位時代全球化面臨3大挑戰
大塊出版也在此時出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薩克斯(Jeffrey D. Sachs)最新著作《全球化的過去與未來》,他把歷史上的全球化分為「七大全球化時代」,現在進行的是「數位時代」的全球化。而這個時代全球化的3大挑戰就是:加劇的不平等、退化的環境、地緣政治改變而升高的風險。
也因此郝明義針對全球化等問題接受專訪,他謙稱是「報告一些讀書心得」。他說,幾件全球矚目的大事:新冠疫情、中美競爭、美國大選等,根本上來說都與全球化有關。例如以疫情而言,中世紀的黑死病傳了16年從中國傳到義大利,全球化的今日,疫情只要幾天就能傳遍全球。中美的摩擦也與全球化有關,美國大選川普的讓美國「再度強大」也是面對中國感到壓力的回應。

對外界最關心的全球化逆轉、倒退,郝明義說,一般所謂全球化指的有4個面相:人員、貿易、生產、金融等4個面相的全球化。因貿易戰與疫情,讓生產與貿易全球化處於中挫當中,人員來往更因疫情導致的封鎖而斷絕。但他認為在這些因素過後,接下來雖然還是會有摩擦,但會有進展。
郝明義:台灣不能「只看西邊」,應該「東西南北都看」
至於對台灣而言,是否應該繼續加入全球化行列,郝明義認為: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他說,早年台灣經濟奇蹟靠的就是全球化,當年中國尚在鐵幕中時,中小企業拿著一個手提箱就行遍天下,闖蕩出的江山。只是在大陸改革開放後,台灣企業變成「只是向西看」(指只看到中國市場與投資)。台灣應該回到早年的全球化,即不能「只看西邊」,應該保持「東西南北都看」。
在對「實體」面全球化前景不悲觀的同時,郝明義更關切的是「金融面全球化」問題。他說,二戰後在布列頓森林體制下,國際資金的流動尚有限制;但1971年這個體制解體,金融自由化與全球化開始,這讓金融資金與財富的流動、進出越來越無形,某個角度而言,全球化最大的問題與黑暗面,就在金融上。 (相關報導: 「拜登在某些領域會比川普更強硬!」習近平智囊:別對拜登抱有幻想,中國要對西方單邊開放 | 更多文章 )
金融全球化引爆問題:第一世界逃稅更嚴重、第三世界更腐敗
金融全球化引發的2大問題是:第一是第一世界的逃稅越來越嚴重,各國政府再難以累進稅率拉近貧富差距;過去美國的富人必須設法影響國會、避免被課高稅率;但有了全球化金融體系,只要直接把錢送到國外、藏在免稅天堂,就可以享受「三零優惠」(三零是指:零所得稅、零資本利得稅、零遺產稅)。第二個是:助長第三世界的腐敗,政客的不法所得,透過全球化的金融體系送到國外藏匿,之後即使政客倒台,國家仍難以追回這些鉅額不法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