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於中國大陸上映的抗戰大片《八佰》,雖然無緣來到台灣與大家見面,不過仍在兩岸激起激烈的討論。由於親身經歷過四行倉庫保衛戰的老兵,無論在台灣還是大陸都已經凋零殆盡,筆者沒有辦法親自詢問他們是如何看待這部電影的。不過這部電影所基本圍繞的,還是抗戰期間中央軍與地方軍的矛盾,尤其是88師師長孫元良將軍的歷史定位。
雖然第一代的88師老兵,包括參加過四行倉庫保衛戰的88師老兵到今天已經不復存在,可是孫元良將軍在抗戰期間並不是只擔任過88師師長而已。他在抗戰末期,曾經以第28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29軍軍長的身份,指揮國軍健兒抵擋了日軍對獨山的攻勢。凡是在孫元良指揮下參戰的第29軍老兵,都可稱得上是廣義的「八佰」傳人。
現居基隆的李卓才上校,就是親歷獨山保衛戰的29軍軍官。來自湖南長沙的他,不只是孫元良將軍的手下愛將,而且打從進入西安的陸軍官校第7分校以來,就追隨過胡宗南、湯恩伯與劉安琪等著名的國軍名將。胡宗南、湯恩伯、孫元良與劉安琪等四位國軍名將,都因為他們對蔣中正的高度忠誠乃至於對共產黨的絕對敵視,而在大陸遭到嚴重醜化。
李卓才身為三位將領的子弟兵,不只是蔣委員長的「天之驕子」,與中共的關係自然也是勢不兩立。身為「八佰」傳人的他,是如何看待對日抗戰與國共內戰的歷史呢?如今不要提八百壯士了,就連像李卓才上校一般投入過對日作戰的黃埔系軍官也都少之又少。本文希望透過對李卓才的專訪,讓大家瞭解蔣委員長的子弟兵到底是如何看待與日本還有共產黨之間的戰爭。
李卓才上校年輕時代的照片,如今還被典藏於基隆家中。(何思齊攝影)
來自湖南的商賈子弟
由於進入陸軍官校的基本條件是中學學歷,以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民生發展來看,中下階層的平民是沒有機會進入現代化學校接受中等教育的。所以凡是能報考陸軍軍官學校者,必然是接受過中高等教育的知識青年,而這些知識青年的家境多數也是十分富裕的,1920年農曆1月18日出生湖南益陽的李卓才上校自然不例外。
李卓才老家位於鮓阜鄉大水田唐家灣,祖父早年曾經幹過水警,是地方上有名的鄉紳。父親則靠賣布維生,家裡共有七個孩子,包括一個大姐、兩個妹妹還有五個兄弟,而李卓才在五個兄弟當中又是年紀最小的么子。由於是大家庭的緣故,他所就讀的仁德初級小學就設於李家的祠堂裡面,所有老師都是由家裡花錢聘請。
進入益陽由四個鄉聯合創辦的四聯鄉小學就讀高小後,李卓才方才有機會體驗到家族之外的複雜世界,比如學校畢業自湖南師範學校的夏在白校長,就是潛伏的中共黨員。在李卓才從四聯鄉小學畢業時,夏校長曾經鼓吹他們到延安的抗日軍政大學深造。然而湖南省很早就鬧共產黨,家裡險些遭到農民協會鬥爭的李卓才,從小時候對中共印象就非常惡劣,自然是不會受騙上當。
(相關報導:
F-16構改執行落後?空軍報告披露最新進度
|
更多文章
)
他記得毛澤東在湖南推動暴力土改,動員民眾將有錢人的房子通通拆掉,如果不是因為祖父地方上名聲還算不錯,就連李家都要流離失所。最後中共在將祖父定位為「善霸」之後,只拆了李卓才宅邸的一個樑子而已,不過對共產黨的反感卻也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從此被種下了。李卓才拒絕到延安,而是留在益陽進入育才中學繼續唸書。
胡宗南是蔣委員長的愛將,因為堅決反共的關係,在大陸一直遭受中共醜化。(許劍虹提供)
胡宗南的軍校7分校
不過隨著對日抗戰的戰火燃燒到湖南,就算是商賈子弟李卓才也沒有辦法繼續置身於大時代的洪流之外。外加上家裡老父親,平常對待孩子們的態度相當嚴厲,讓李卓才覺得與其留在家裡接受家長管束,不如去報考黃埔軍校還比較自由。恰巧此刻陸軍第17軍團司令胡宗南將軍進駐西安,並奉蔣委員長之令創辦陸軍官校第7分校,以補充他在淞滬會戰中大量消耗的青年軍官。
而在李卓才的老家,鄉長的弟弟詹陽青也碰巧是在中央軍擔任團長的陸軍官校第7期畢業生。為了脫離父親的掌控,李卓才慫恿詹陽青帶著他一起到河南省報考陸軍官校。李卓才在通過考試之後,順利進入陸軍官校第7分校第15期就讀,而第15期也是胡宗南創辦7分校後訓練的第一批學生,他們當中最有名者莫過於曾在1945年5月西峽口戰役中挫敗日軍的前警政署署長孔令晟。
筆者訪問的7分校第15期學生,還包括了追隨張自忠將軍,目前定居台北的馬增福爺爺。胡宗南是一位100%忠誠於蔣中正,而且也堅決反共的中央軍嫡系將領,所以7分校畢業的學生多數都高度的忠黨愛國。然而還是有一些例外的案例,比如說非常受到胡宗南賞識的熊向暉,事後就被證明是暗中效力於延安的中共地下黨員,可見第7分校第15期產生了許多傳奇人物。
李卓才被分發到步兵科第6總隊第3大隊第6中隊第3區隊,展開嚴格的軍事訓練。黃埔軍校的成立目的,就是要把本來是活老百姓的青年知識份子,訓練成具備初始指揮能力的排級軍官。不過受到對日作戰的影響,前線官兵傷亡量過於巨大,導致國民政府不得不下令軍校與各分校縮短軍官的養成時間,讓他們提早畢業參戰。
所以原本要四年才能畢業的陸軍官校,李卓才只用了兩年的時間就結訓了。儘管如此,7分校的訓練看在老爺子眼裡還是相當札實的,他們在晚上隨時都要聆聽是否要號角聲傳來。只要號角聲一傳來,大家就必須全副武裝到操場上集合。外加此刻中國物資短缺,在軍校受訓期間沒有人能吃得飽,於是大夥還把陸軍軍歌的「怒潮澎拜,黨旗飛舞」改成「白菜豆腐,豆腐白菜」來挖苦自己。
在淞滬會戰中打第一槍的孫元良將軍,因為晚年不願意回大陸接受統戰,至今仍遭到中共各種醜化,《八佰》延遲一年在對岸上映似乎也與此有關。(許劍虹提供)
1940年從軍校畢業後,李卓才先被分發到第31集團軍司令湯恩伯將軍統帥的暫編第55師擔任衛生隊少尉隊長。暫編第55師雖然是中央軍,卻又清一色是由河南人組成的部隊,讓他這個來自湖南的南方人一度相當不適應。衛生隊隊長的工作,並不是上戰場與日軍作戰,而是照顧在戰場上負傷的官兵,鑑定哪些人可以被送到後方醫院醫療,乃至於處理陣亡將士的遺骸。
在暫編55師的日子,讓李卓才感到自己在軍校7分校接受的訓練被埋沒了。而且暫編第55師雖名義上是中央軍的隊伍,實際上卻缺乏裝備與訓練,在對日作戰的表現上也不好。李卓才尤其不習慣吃北方人吃的麵條,可是戰爭越是打到後面,國軍的物資就越少,甚至連麵條都吃不到,只剩下玉米、雜糧還有大饅頭可以充飢。
(相關報導:
F-16構改執行落後?空軍報告披露最新進度
|
更多文章
)
北方的生活,在老人家的印象裡可以稱得上是難過的不得了,甚至整個村莊裡面也只有一口井水讓官兵們喝,生存環境相當惡劣。更重要的是,他身為湖南人,在河南人的部隊裡面遲遲升不了官。李卓才一直等到1944年,才被調到由孫元良將軍擔任軍長的陸軍第29軍,擔任特務連的中尉連長,他主要的工作是保衛前線指揮所的安全。
1944年12月,經由發動「一號作戰」打通大陸交通線的日軍,試圖一鼓作氣經由貴州獨山打到中華民國戰時首都重慶,徹底解決所謂「支那事變」。孫元良親自率領900精兵攻入獨山,與日軍第3師團短兵相接。幸運的是,日軍支那派遣軍司令長官岡村寧次頭腦還算冷靜,知道日軍在打通大陸交通線後,已經無力再往重慶發動攻擊。
於是岡村寧次傳達命令給獨山的第3師團長山本三男,要求他立即將攻入獨山的部隊撤出。所以當李卓才隨29軍主力攻入獨山時,其實日軍已經準備退出。不過中日雙方的部隊還是有許多短兵相接的機會,李卓才就記得日軍會利用夜色掩護行動,所以相互交火的機會非常之多。不過日軍之所以在夜間行動,顯然是為了從29軍的包圍網撤退而已,雙方的戰鬥只持續三星期就結束了。
2015年,馬英九總統頒發給李卓才的抗戰勝利紀念章證明書。(何思齊攝影)
湘西會戰贏得最後勝利
2013年上映的電影《金陵十三釵》中,曾出現國軍教導總隊官兵掩護女學生逃離日軍魔掌的精彩畫面,而身為孫元良子弟兵的李卓才,在與日軍獨山交火的同時,也真的為逃往大後方的難民提供掩護,其中包了女學生。所以相對於和日軍的小規模衝突,李卓才最感欣慰的還是他曾經挺身而出保護過中華民國的子民。
獨山保衛戰結束後,中華民國的國運大體是保住了,不過岡村寧次隨即又發起湘西會會,試圖攻陷美軍在華第二大飛行基地芷江。身為湖南人的李卓才,立即被派到以湖南人為主體的第29軍193師,迅速殺回湖南編入陸軍第73軍的編制參戰。陸軍第73軍是一支高度「中央化」的湘軍部隊,基層士兵也都是由湖南人組成,顯然讓李卓才待起來比較得心應手。
第193師在湘西會戰期間以武陽、武岡一帶與日軍交火。無論是29軍也好還是73軍也罷,都不像新1軍或新6軍那般獲得美式裝備,還是以中正式步槍等國造武器為主。不過相對於獨山會戰時,日軍躲在山上,他們必須由下向上仰攻的情況來看,湘西戰役還算是比較好打了。重要的是,他們只要在地上舖白色板子,就能召喚美軍飛機空襲日軍目標,獲得中美空軍的絕對空中支援。
李卓才認為,湖南人遠比北方人愛國,所以日軍在當地得不到老百姓支持。曾經就有兩位農民被一名日軍用刺刀威脅去當勞工,結果兩位農民居然趁日本兵不注意的時候以鋤頭將對方敲昏後,送到193師情報隊交給隊長李卓才少校。對於湖南老鄉的愛國心,老先生表示如果沒有老鄉們的協助,國軍是沒有辦法在湘西會戰中擊退侵略者的。
最終他們不只保住芷江機場,還在芷江迎來了日本的投降,並奉命接收湖南湘潭,也就是毛澤東的故鄉。李卓才還記得,投降後的日軍對他們規矩的很,把把馬匹、人員與武器都移交給國軍。他表示自己湖南是抗日戰爭的主戰場,而他在這個戰場上既沒看到過共軍,也沒看到過汪精衛政權的偽軍,所以中共自稱為中流砥柱是毫無道理的。
(相關報導:
F-16構改執行落後?空軍報告披露最新進度
|
更多文章
)
在1947年萊蕪戰役中,擊敗國軍第73軍的共軍名將栗裕。(許劍虹提供)
拒絕投共的黃埔軍校生
抗戰勝利後,陸軍第73軍隨即投入戡亂戰爭,與陸軍第64軍一起於1947年2月派往山東萊蕪圍剿共軍。然而中共經營山東已久,雖然武器裝備不如73軍,卻懂得利用地形對抗國軍。最終共軍利用一條兩面都是高山的山路,以優勢兵力徹底包圍73軍與第64軍。李卓才所服務的193師老師長蕭重光,還有577團、578團與579團三個團的弟兄不是被共軍消滅,就是慘遭俘虜。
然而頑固的李卓才可不甘心被俘虜,他召集了20多名來自三個團的反共軍官,決定突圍衝出共軍的包圍圈。當時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共軍的根據地是在北方,國民政府還是以南方為主要中心,只有往南方跑才能脫離中共掌握。可李卓才卻做出與多數人不同的選擇,主張往北方逃往還在國軍控制下的濟南,向第2綏靖區司令王耀武將軍報到。
幸運的是,這次李卓才賭對了,共產黨將兵力全部都部署在向南逃跑的路線上,所以他們20餘人在幾乎沒有遭到任何阻礙的情況下回到濟南。李卓才還記得,那次逃亡之所以能成功,最大的關鍵還是大夥都利用夜間行動,畢竟就算是共產黨,晚上還是要睡覺的。倒是先前主張向南逃亡的人,多數又落入中共的陷阱被俘。
不過最讓李卓才氣憤的,是他們部隊裡面居然還有幾個長官是暗中替中共服務的地下黨,其中他能叫出名字的就有193師參謀長王德容上校與第579團長王政直上校。他們都在與共軍交火的過程中被打死,後來被證明了自己的中共地下黨員身份後,由共軍為他們舉行了追悼會。追悼會的過程,全都被逃難中的李卓才少校所親眼目睹到。
回到濟南後,李卓才在前193師師長向大偉安排下進入第2綏靖區後勤指揮部擔任指揮長,負責國軍在山東地區的運補業務。1949年9月16日,時任陸軍整編第96軍軍長的前和平軍將領吳化文在濟南叛變,李卓才又一次幸運的在濟南淪陷前追隨老長官向大偉逃亡青島,才避免了被中共俘虜的危機。李卓才抵達青島後,擔任第10分監部航運組的少校組長,負責管理船隻在海上的航行活動。
李卓才先生因為性格剛烈,不懂得逢迎長官,最後只升到上校就升不上去了。(許劍虹提供)
隨劉安琪將軍到台灣
伴隨著王耀武被俘虜,整個山東勢力最大的國軍將領,就是時任陸軍第32軍軍長的劉安琪將軍了。有趣的是,過去李卓才在陸軍官校第7分校的時候,他們學生總隊的總隊長就是劉安琪將軍,算是老熟人了。在劉安琪將軍的運籌帷幄之下,最後第32軍成功經由廣州撤退到台灣,讓李卓才能夠把中華民國的國民當到今天。
或許因為本身就來自富裕之家,也可能因為李卓才在接受胡宗南將軍薰陶之後,對中華民國有強烈的忠誠,他對錢財名利看得都十分淡薄。由於出來的時候他身上帶有大量的黃金與大頭,所以廣州曾經有人勸他應該早日脫離部隊,帶著錢財一起逃往香港,就能夠有一個不錯的晚年。可沒想到李卓才不只沒有逃到香港,還在抵達台灣之後把身上的所有財物都交給了政府。
脾氣火爆,個性不知道變通的他,在部隊裡面也經常得罪上級,從而錯失了從上校升少校的機會。雖然與政府、軍方之間都發生過那麼多的不愉快,李卓才仍不後悔自己為國家服務的那段英烈歲月。當被問及到電影《八佰》,還有中國大陸對孫元良將軍的各種醜化之後,老人家表示自己從來不看大陸的電影,所以對《八佰》無從評價。
不過身為抗戰的經歷者,他認為中共關於抗戰的電影是不可能如實反映事實的。在李卓才看來,中共不過是利用抗戰趁機壯大的叛亂份子,不只是他的家族曾經遭到共產黨迫害,就連他來自山東大戶的妻子,也親身經歷過中共的清算鬥爭。今天中共拍8路軍在山東打日本人有多了不起,卻不敢將所謂土地改革的真實面目呈現出來,讓老夫婦一回憶起來就痛罵不已。
像李卓才這樣的中央軍抗戰軍官,多數確實對中共還存在著強烈提防,筆者接觸訪問的長者中,甚至還有許多人到去世為止都不曾造訪過中國大陸。可見中共帶給他們的,不只是奪走親人的深仇大恨,同時還有對抗戰歷史的各種醜化與竄改。這個世代的老兵們正在迅速凋零,如今已經是百歲老人的李卓才,仍希望能將自己經歷過的歷史真實的保存下來。
(相關報導:
F-16構改執行落後?空軍報告披露最新進度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