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山竹子湖不是只有海芋田、野菜餐廳,這裡也是孕育蓬萊米的搖籃,八十八年前,台灣人舌尖上的米飯香起源於此。
高齡八十八歲長者的生日叫「米壽」(米字拆開來就是八十八),「蓬萊米」也有自己的八十八歲米壽生日故事。
明清時期,台灣的稻種品系複雜,日治期間才由政府推動品種改良。當時台灣所種植的稻米品種為米粒較長的秈米,日本人稱它為「在來米」,意指台灣在地本來就有的米,口感較硬。一九二○年代,才由日本農業專家磯永吉和末永仁在日本稻米品種的基礎上,終於培育出可適應台灣氣候的品種「蓬萊米」,磯永吉和末永仁因此有「蓬萊米之父」和「蓬萊米之母」的尊稱。


台大農學院舟山路附近有一排市定古蹟「磯小屋」日式建築,是磯永吉當年做研究之處,長期展出當年育種的器材、論文、講義等。入口處的兩尊磯永吉和末永仁銅雕,就是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的親手雕塑,以感念這兩位日本友人對台灣的貢獻。
現年八十二歲志工陳景林的父親陳清源曾受教於磯永吉,「來這裡幫忙解說,也算飲水思源,」陳景林笑笑地說。

為了保持實驗品種不被其他稻種干擾,以及需要近似日本的冷涼氣候,磯永吉選在陽明山的竹子湖進行稻種培育。然而近年竹子湖的環境丕變,海芋等園藝植物和土雞城、野菜餐廳大行其道,「竹子湖五十年光榮的稻作史已完全失憶,」台大農藝系退休教授謝兆樞一度感嘆。 (相關報導: 台灣人的稻米,連歐盟都來觀摩!拿下5屆冠軍米王的關鍵,是這樣的最美風景 | 更多文章 )

所幸在磯小屋團隊努力下,當年的「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事務所」歷史建築,現在已成為「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故事館」,今年三月八日在盛大慶祝下這棟建築剛過自己的「米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