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后被匈奴王寄情書「性騷擾」,為何只能忍氣吞聲?揭漢朝最恥辱政策,無數美女因此受害

呂后執政時期,匈奴冒頓單于曾寄來一封言辭極為傲慢、輕佻的求婚情書,呂后儘管很火大,但因為戰力懸殊,只能忍氣吞聲。(示意圖/取自百度百科)

俗話說,寡婦門前是非多,出名的女人做了寡婦,門前是非就更多了,在古代,全國最有名的寡婦莫過於當朝皇帝的親媽——太后。所以,歷史上老皇帝一命嗚呼之後,小皇帝年幼無知,獨守空房的太后搞點花邊新聞,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

一封情書引發的風波

漢高祖劉邦死後,四十多歲的呂后臨朝聽政,成了大漢朝權力最大、地位最高的寡婦。儘管呂后權傾天下,朝堂上無人敢違抗她的命令,但是在民間,關於她的緋聞卻是不絕於耳,尤其是她的身邊一直跟著一位超級暖男,更是給人們茶餘飯後提供了不少談資。

不過,呂后與審食其之間的種種故事,終究只是傳說,畢竟誰也沒有捉住二人實實在在的把柄。不過,呂后與一位匈奴單于之間的「緋聞」卻是千真萬確,而且被記錄在了官方的歷史檔案中。

據《漢書》記載,呂后執政時期,匈奴冒頓單于寄來一封信,信曰:「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大意就是,我沒老婆,妳也死了丈夫,不如咱倆湊一對。

收到這封言辭極為傲慢、輕佻的書信後,呂后勃然大怒,隨後召集丞相陳平以及大將樊噲、季布等人,商議要發兵進攻匈奴。急脾氣的樊噲當即表示,願意領十萬精兵,掃平匈奴。季布則說,憑高帝那樣的賢明英武,領兵四十萬尚且在白登被包圍受困,現在我們以十萬精兵又如何能掃平匈奴呢?

聽了這番話,呂后儘管難消心頭怒火,但也不得不冷靜地思考得失利弊。最後她決定忍辱負重,命令大臣回信給單于,信曰:「單于不忘弊邑,賜之以書,弊邑恐懼。退而自圖,年老氣衰,髮齒墮落,行步失度,單于過聽,不足以自汙。弊邑無罪,宜在見赦。竊有御車二乘,馬二駟,以奉常駕。」

「冒頓得書,復使使來謝曰:『未嘗聞中國禮義,陛下幸而赦之。』因獻馬,遂和親。」

白登之圍與漢初和親

匈奴作為漢朝最大的競爭對手,對匈是和是戰,始終左右著漢朝的戰略方向。高祖六年(西元前二○一),漢初七位異姓王之一的韓王信在大同地區叛亂,並勾結匈奴企圖攻打太原。

漢高祖劉邦親自率領三十二萬大軍迎擊匈奴,漢軍在銅輥(今山西沁縣)擊潰匈奴與韓王信聯軍,隨後乘勝追擊直至樓煩(今山西寧武)一帶,韓王信部雖然死傷慘重,但是匈奴騎兵來去如風,並未受到太大損失。

時值寒冬天氣,天降大雪,劉邦不顧前哨探軍劉敬的勸解阻攔,親率騎兵,一路追擊至大同平城,與漢軍主力步兵脫離。冒頓單于立即指揮匈奴三十餘萬騎兵,截斷了漢軍步兵主力,將劉邦的兵馬圍困在白登山。

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於平城白登山達七天七夜之久,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繫。後來,劉邦採用陳平的計謀,向冒頓單于的閼氏行賄,才得以脫險。「白登之圍」後,劉邦認識到僅以武力手段解決與匈奴的爭端不可取。 (相關報導: 小時「鑿壁偷光」刻苦讀書的匡衡,長大後怎麼了?揭課本不敢提的模範學子暗黑面 更多文章

齊國人婁敬向劉邦建議,以「和親」政策維持與匈奴之間的和平。婁敬認為,冒頓單于只要活著,即為漢朝的女婿;冒頓死後,新單于則為漢朝外孫,外孫必然不敢與外公分庭抗禮。劉邦聽從了婁敬的建議,選取宗室女子,冊封為公主,同時派婁敬為使者與匈奴締結和親。這就是西漢與匈奴的第一次和親。婁敬也因此被劉邦賜姓劉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