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讓梨的孔融,長大卻害死哥哥、以不孝罪名被處死…揭課本不提的「禮讓神童」真相

建安七子之首的孔融,小時候以「讓梨」一事聞名於世,但是長大後的他又有什麼成就呢?(圖/取自百度百科)

「孔融讓梨」的故事因為「二十四孝」的流傳在華夏世界一度為人所熟知,然而,但是,被東西文化夾擊的現代華人對孔融長大後的兄弟關係其實不太清楚。小孔融懂得讓梨給哥哥,那麽,孔融長大後又有什麼成就呢?

由於孔融既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也是東漢末年的建安七子之首,所以在文士圈的聲名極大,而後來殺他的曹操既是宦官之後(曹操的父親被宦官收養),在歷史上又被評為奸雄,文士圈中自然也會流傳各式各樣關於孔融的小故事,只是曹操不只殺了孔融,還毀了很多孔融的著作,所以,到底孔融為何與曹操不對盤,其實很難釐清,連「孔融讓梨」的故事也不怎麼靠譜。

然而,透過孔融留下的一些言論如「父母無恩論」,我們仍可看出孔融雖為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其思想言論卻似乎透露一點「反儒家」的思想,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關於這點,我們也許可以先了解漢代儒家的地位

儒家是在漢儒董仲舒的建議下取得正統地位,而董仲舒對人性的看法其實不在善惡之間打轉,而是在強調文化與教化對人的天性的影響。董仲舒也藉此提醒君王,天與人的關係是即為密切的,不僅君王的作為要仿效「天」的模式,當「天」運行不暢時,君王也要反省自己的作為是否招致了天怒,而這自然隱含了人事的安排。

在這前提下,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主張政府要像「天有四季」一樣分成四級,官員也分四等,在考核官員時,也因為官員的能力、品格分為四級,而各級政府官員都有「選賢任能」的權責。

(圖/取自百度百科)
董仲舒。(圖/取自百度百科)

這種思想應當是由漢高祖劉邦所創的「察舉」制度衍伸而來的,不過,由於各家各派主張太多,各級官員從地方考察與推舉人才時難免會被質疑到底誰說了算,所以還是需要「統一標準」,儒門就在董仲舒的建議下,成為「標準教材」。孔子也就這樣從華夏世界第一位私塾教師,成為漢朝官方力捧的官方大聖。

孔家在漢代自然順勢成為重要的士家大族,孔家子弟因為家學淵源,成為「察舉制度」的「重要人才庫」。不過,儒家既然成為漢代官員共同的信仰,其利益不免慢慢與漢室綁在一起,慢慢形成特殊的利益團體,左右帝國的政治生態。

這種情況到了東漢時期,就慢慢形成了門閥大族,這些門閥大族既擁有土地、又掌握言論風向,加上掌握「察舉」、「徵辟」之權,所以、門生、故吏滿天下,主導了政治運行的大方向。

只不過,東漢中晚期,在漢和帝時代,外戚與宦官集團興起,形成與傳統世家大族對立的新形勢,也讓士大夫的勢力開始分散到不同機關。其中,自然也有堅持「做自己」的士族子弟,開始結黨,針對時局,議論時政。

孔融似乎就是這樣一位士族子弟。既然與當權(曹操)為敵,自然會被流言所攻擊,尤其是在曹操取得「月旦評」的許紹認可後,與宦官集團關係密切的曹操算是得到了部分名士的支持。

「清平之奸雄、亂世之英雄」 據說,許紹在應曹操之求點評後,曹操滿意的離去。曹操自然也想得到「第一世家」孔家的支持,只是孔融的選擇卻不是支持逐漸掌握權力的曹操,以至前幾年在台灣網路博得「白目」(不識相)之名。 (相關報導: 4歲讓梨的孔融,長大後怎麼了?課本從來不敢講,「禮讓」神童對爸媽的真實心聲 更多文章

這般點評自然是針對所謂「孔融害死全家」的「事實」而發的,然而,這種「以成敗論英雄」的方式,不免讓人憂心助長「逢迎拍馬」之風,間接造成士風的墮落與歷史觀的錯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