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之後,美國是世界唯一強權,無論軍事實力、經貿發展及科技研發都居世界鰲頭。聯合國、北約、東南亞公約、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WTO),美國都是領袖群倫,一言九鼎。
一、美國由盛而衰:
當然美國也自然扮起世界警察的角色。冷戰期間面對蘇聯,參與韓戰、越戰。冷戰後的反恐戰爭進兵伊拉克、阿富汗、敘利亞,最後卻都久戰師老兵疲,自動撤兵。美國前總統卡特批評過去二十年美國在反恐戰爭中耗費了3兆美元,導致今天美國民窮財盡。
橋水基金的瑞.達利歐(Ray Dalio)在《變化中的世界秩序》一書中批評:現今美國1.公共建設停滯;2.貧富不均,社會意識對立衝突;3.全球化後,工業生產外移,失業人口增加;4.國際收支長期失衡(外債增加到31兆美元);5.外部國際社會的衝突。美利堅帝國已呈衰退的前兆。
二戰前,美國在第一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除金援盟國外,多置身事外。當歐亞在戰火摧殘下,美國多獨善其身。兩相對照就能瞭解美國由盛而衰的緣由。
二、俄烏戰爭衝擊:
俄烏戰爭起源於北約東進烏克蘭要加入北約,正如當年赫魯雪夫時代,蘇聯要在美國大門口~古巴設飛彈基地一樣具威脅性。美國甘迺迪總統威迫蘇聯撤走飛彈,此次是俄羅斯制裁烏克蘭東進。
俄烏戰爭,美國僅提供武器,金援,避免與蘇俄直接衝突,任由烏克蘭家破人亡,拖延戰爭消耗蘇俄資源。又聯合盟國,以國際金融及經濟制裁蘇俄。
沒有想到蘇俄反制下,造成全球能源、糧食短缺,形成惡性通膨。歐洲受創最深,美歐之間已生矛盾。法國馬克洪號召成立『歐洲政治共同體』已有44國參加第一屆高峯會。
人民幣、盧布也取代部分石油美元,盧布不降反升。全球金融更進一步傾向『非美元社會』。
拜登到中東拜訪沙烏地阿拉伯王儲示好,希望OPEC+增產,最近OPEC+反決議減產石油每天200萬桶。
俄烏戰爭也改變了全球地緣政治,郭正亮教授指明三大新趨勢:(1)『東升西降,陸權崛起』;(2)能源最大消費市場(中)與最大儲存國(伊朗)及最大產油國(蘇俄)結盟;(3)金磚五國(BRICS)加『上合聯盟』合計中、蘇、伊朗、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土耳其、印度、巴西、南非等十國結成陸權強國,對抗過去美國領導的海上霸權。
中南美委內瑞拉、阿根廷及巴西也傾向中國,冷落美國。
2022年9月,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上的習近平與普京。(美聯社)
三、中國後來居上:
1968年中美建交,當時季辛吉的外交策略是『聯中制俄』,初期雙方水乳交融,美國政府大舉提供獎學金給中國青年學子赴美進修,美國協助中國現代化,並促成中國進入WTO。
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迅速崛起,目前是世界GDP第二大,貿易最大國。尤其習近平上任後推出『一帶一路』及2025年的製造強國,中國越來越可與美國分庭抗衡。
(相關報導:
劉大年觀點:空中巴士訂單的後續發展
|
更多文章
)
美國習慣於當世界老大,正如哈佛大學教授Graham Allison 在《決定一戰》(Destined for War)一書中所述,新強權興起與舊強權爭霸。當中國威脅到美國霸權時,美國朝野都視中國為首要敵人,社會反中情緒高漲。
此時,烏蘇戰爭目的是制衡蘇俄,正如當年美國利用軍備競賽拖垮蘇聯解體一樣。
同時中美貿易戰、科技戰已開打,貿易戰目的是爭取美商(如Apple)生產回流美國,改善美國就業機會;科技戰在遏制中國科技之發展。中國當然不會『聯美制俄』。反形成目前的中蘇聯盟。
布列敦森林協議使美元成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尤其石油交易用美元計價,美國得以印鈔作為各國之儲備,以長期支撐美國經常收支赤字。現在『非美元』交易比例日漸走高。
楊永明教授說『美軍』、『美元』、『美語(發言權)』是美國維持強權的三大利器。現在『美元』因『非美元』交易比重提高,影響力減弱;又因中、蘇等陸權國家結盟,中東、中南美疏遠美國。美國發言地位(美語)也已勢弱。
中美兩霸相爭,東升西降情勢已明。美利堅帝國霸權敗相已露。而中國經建實力已不容小覤。
四、中國的經建實力──
中國GDP自1980年3,000億美元,增至2015年11兆美元;2021年17.7兆美元。相當美國的77.1%。
依購買力平價指數計算2014年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IMF使用了簡稱為PPP的購買力平價標準。中國現在占全球GDP的大約18%,而其在1980年還僅為2%。依購買力計算2020年中國GDP241,913億美元,超過美國208,938億美元。預計2040年中國將達世界30%。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後的每一年,中國都是全球經濟成長的火車頭。
反之,美國二戰結束時PPP計算之GDP占全球經濟市場50%,1980年代降至22%,目前只占16%,已低於中國。
中國2013年貿易總額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貿易國;中國貿易總額自1980年400億美元,增至2015年4兆美元;2021年4.5兆美元。
2021年中國社會消費零售總額6.83兆美元,美國7.42兆美元,中國相當美國92.12%。2023年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內需市場。
現在中國也是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和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消費者在2015年購買了兩千萬輛汽車,比美國銷售的汽車多三百萬輛。
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手機和電子商務市場,並且擁有最多的網際網路用戶。
中國進口最多的石油、消耗最多的能源,並且安了比任何其他國家更多的太陽能板。
中國在1996年到2016年間,建成了260萬英里的道路,連接了全國95%的村莊,也建造了7萬英里的高速公路,使其成為世界最龐大的高速公路系統,規模幾乎是美國的1.5倍。
在過去十年,中國建造了世界最長的高速鐵路網路;中國的高鐵營運里程已經達到二點九萬公里,超過世界高鐵總里程的三分之二。
過去十年,中國高速鐵路營運里程達二點九萬公里,佔全球高鐵總里程的三分之二。
在現代經濟體中核心競爭力STEM即(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和math四字的縮寫),中國每年STEM的畢業生數量是美國的四倍(130萬對30萬)。
(相關報導:
劉大年觀點:空中巴士訂單的後續發展
|
更多文章
)
在快速發展的機器人領域,2015年中國不僅新專利的註冊申請量高一倍,而且新增加的工業機器人也比美國高兩倍半。中國現在是世界的電腦、半導體、通訊設備以及藥品生產領先國,雖然技術美國領先。
2015年,中國的專利申請總數幾乎是第二位的美國的兩倍,成為第一個在一年內提出超過100萬份申請的國家。中國在研發經費上2019年超過美國獨步全球。
中國北斗星將取代美國GPS成為全球網路通訊主要傳輸系統。
北京在2013 年建立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在2015年正式成立前,已經有57個國家簽署了成為創始會員國的意向書,以此獲得該銀行所資助的大型建築工程的合同。
甚至在亞投行成立之前,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就已經超過世界銀行,成為國際發展計劃最大的資金來源。
到2016年,中國用以推動國際發展的各種金融資產合計在一起,已比西方六大開發銀行的資產規模總和高出1,300億美元。
2013年9月,習近平宣布中國打算投資1.4兆美元建設『新絲綢之路』的基礎設施,將亞洲、中亞、歐洲和北非的65個國家與44億人口結合起來。透過統稱為『一帶一路』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正在建設橫跨歐亞大陸的高速公路、快速鐵路、機場、港口、輸油管、電纜,以及光纜。將促進新的外交、貿易和金融連結。目前『一帶一路』已有900多個項目,成本超過1.4兆美元。相當於12個馬歇爾計劃。
綜結中國的經建實力:
b.中國北斗星導航系統組網完成,可與美國GPS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