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維德觀點:拜登政權遲遲不願全面棄絕貿易保護主義

COVID-19疫情爆發之後,商店貨架空空如也,美國物價明顯飆升。不少人開始關注供應鏈韌性,進一步呼籲產業回流,使拜登(Joe Biden)總統陷入政治危機。(資料照,AP)

亞洲是一個瞬息萬變的地區。美國想要用亞洲政策保障美國利益,就必須把政策訂得夠有意義,不能只是繞過國會而已。

COVID-19疫情爆發之後,商店貨架空空如也,美國物價明顯飆升。今年5月,許多嬰幼兒不可或缺的配方奶粉開始短缺,不少人因此開始關注供應鏈韌性,進一步呼籲產業回流,使拜登(Joe Biden)總統陷入政治危機。

不過這類產品其實大部分都已經在美國生產,問題並不是因為過度仰賴進口,而是在供應過度集中。美國的配方奶粉幾乎都由4家公司生產,其中一家爆發食安問題,生產線今年初被勒令關閉。至於海外工廠則具備足夠的生產力,有些品質甚至比美國更好,但因為進口問題被拒於門外。

呼籲廠商回流的動機有很多,但未必全都合理。有些人是真正想要廠商回流,有些則是想要「朋友相挺」(Friendshoring),也就是把生產線移轉到監理標準類似的地緣政治盟友國家。這2者之間的差異會影響全球大部分的國家,但美國政治圈還沒有開始認真討論,而美國的貿易政策正是因此無法好好決定。

美國總統拜登。(美聯社)
拜登總統5月23日在東京宣布啟動印太經濟架構(IPEF)。這是拜登政府國際貿易政策的核心,但其實只是輕量級的貿易協議,沒有處理到最關鍵的關稅問題。圖為美國總統拜登。(美聯社)

想加入哪些支柱?自己選

拜登總統5月23日在東京宣布啟動印太經濟架構(IPEF)。這是拜登政府國際貿易政策的核心,但其實只是輕量級的貿易協議,沒有處理到最關鍵的關稅問題。印太經濟架構的4大支柱:「國際貿易」、「供應鏈彈性」、「環保經濟」、「公平經濟」,分別由美國不同的政府機構管理,各簽署國可以自己選擇要加入哪幾項支柱,而每個國家分別會怎麼選擇,目前還有待觀察。

美國中間偏右的智庫——美國行動論壇國際經濟政策部(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at the American Action Forum)主任Tori Smith表示,「印太經濟架構不是自由貿易協定,而是美國行政部門為了協商印太地區的標準與規則,而提出來的行動。」拜登之所以採取這種非正式作法,是為了讓政府不需要國會同意,就能跟其他國家在這些問題上達成具體談判結果。他知道在這個時間點去指望共和黨太過有勇無謀,民主黨則是很可能在今年11月同時丟掉參眾2院。

美國在亞洲貿易政策的其中一項主要目標,就是幫鄰國找一個市場來代替中國。但Tori Smith認為,IPEF因為結構關係,很難真正威脅到中國。

目前加入IPEF的國家,包括澳洲、紐西蘭、汶萊、印度、印尼、日本、南韓、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之所以沒有把台灣納入首輪名單,是因為擔心若IPEF有台灣而沒有中國,可能政治性過於明顯,讓其他南亞國家進退兩難。

所以美國一方面不邀請台灣進入IPEF,一方面宣布跟台灣達成雙邊貿易協定(BTA)。台灣花了很多年,甚至幾10年,才終於達成這項重要結果。而美國與印太國家更密切的多邊交流,例如加強與這些國家之間的整合,會在台灣問題依然棘手的狀態下,讓美國對印太地區穩定的承諾更可信。 (相關報導: 金融熱議》「蘋果自製的5G晶片,可能失敗了!」聯發科對手股價大振,對台灣科技業影響到底有多深? 更多文章

2019年5月16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成員國代表在智利首都聖地牙哥聚會(AP)
美國無論想用什麼方式來促進與亞洲地區的貿易,以及改變亞太局勢,效果都不太可能比之前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CPTPP)更好。(資料照,AP)

腳踏車外交

不過美國無論想用什麼方式來促進與亞洲地區的貿易,以及改變亞太局勢,效果都不太可能比之前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CPTPP)更好。CPTPP是一項以經濟改革為核心的多邊貿易協定,照理來說可以透過增加貿易流動,讓其他國家進一步接受美國的治理理念;甚至讓中國有機會跟美國加入同一個經濟共同體,緩和2國之間的緊張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