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彼端是哪裡?海的那一邊,是故鄉!紀錄片《海的彼端》近日上映,片中描述八重山台灣人因為大時代因素移居日本,隔海相思故鄉台灣的故事。
「我底生命,只有一個,我底命運,只有一個,我覺得很寶貴!」──何德來
海的彼端是哪裡?海的那一邊,是故鄉!紀錄片《海的彼端》近日上映,片中描述八重山台灣人因為大時代因素移居日本,隔海相思故鄉台灣的故事。
無獨有偶,台灣前輩畫家何德來旅日將近70年,他卻始終堅守台灣籍,堅持拿台灣護照,常藉著畫作和詩詞表達對故鄉台灣無盡的思念。

何德來(1904 – 1986)出生在日本時代的台灣新竹州的貧寒之家,因為生父母無力扶養,五歲時就將他過繼給新竹大地主為養子。
養父母很重視何德來的教育,九歲就將他送到日本東京留學。直到中學才返台,就讀「吾臺人初無中學,有則自本校始」的台中一中。在台中一中讀書的歲月,何德來開始接觸油畫,下課回到學校宿舍,宿舍就是他的畫室。
台中一中畢業後,何德來再度赴日,他想進入日本美術最高殿堂「東京美術學校」,於是開始用心準備考試。1927年,經過三年的準備,24歲的何德來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取「東京美術學校」西畫科,他和陳澄波、廖繼春、顏水龍等同樣留學東京美術學校的台灣人,組成「赤陽洋畫會」(赤陽會後與七星畫壇結合成台陽美術協會)。
緣分就是如此巧妙,何德來因日本關東大地震和木邑鎌二郎一家結緣,他們不僅提供在藝術上的協助,而後更與木邑鎌二郎的長女秀子小姐成婚,何德來畢業之後偕同秀子小姐一起搭船返回台灣新竹定居。
回到新竹北門老家的何德來,在家鄉新竹發起畫會,成立「新竹美術研究會」,他貢獻自身所學,熱心指導年輕學生西洋畫和東洋畫。
回台三年之後,何德來還想繼續再精進自己的畫藝,他在新竹公會堂舉辦「何德來離台送別展」後,三度赴日。
再度來到日本的何德來,遇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不僅社會紊亂、物資匱乏、人心惶惶,何德來的健康狀況也亮起紅燈⋯⋯
返日十多年,何德來常因腸胃宿疾,往返於醫院,更因此接受手術治療。受到身體狀況和大環境的影響,連帶也改變他的創作主軸。
這時候的何德來,從他的創作呈現出,對和平、自由、安樂與健康的嚮往。代表作《今日仍在描繪和平之夢》描繪從天而降的孩子們如同天使一般,拿著樂器與彩筆,甚至從天空灑落下玫瑰花瓣,畫面呈現出無比的祥和與光明。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一轉眼,闊別故鄉台灣又要20年了,1956年,53歲的何德來返鄉舉辦個展,展出近50件作品。
然而此刻的台灣,政經環境也發生鉅變,他又受到日本在野美術團體「新構造社」社長的臨終託付,接任該會執行長,於是個展結束後他再返回日本。
何德來一生都沒參加過官辦美展,他也拒絕參加任何藝術商業活動。他除了舉辦美術研究會之外,每年都舉辦作品發表會,提攜後進,讓新銳藝術家有發表作品的機會。 (相關報導: 「愛一個人時只能偷偷摸摸」他用畫筆揮灑出台灣之美,卻也道盡了一生的愛與傷… | 更多文章 )
何德來喜歡繪畫詩詞,妻子秀子則擅長音樂演奏,夫妻的日常,即是共享音樂和繪畫的世界。在何德來的畫作和詩詞作品裡,常可見到妻子的身影,一生中創作的上千首詩裡,有一半都提到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