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鍋韓式雞湯,揭開濟州島大屠殺的世代傷痛與認同衝突

母親康靜姬、導演梁英姬和她的日籍丈夫三個國籍不同的人在餐桌上共享一鍋雞湯。特色料理代表離散者的鄉愁,同時也是串起不同意識形態的共通語言。(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蘊含特色飲食習慣的料理代表離散者的鄉愁,同時也是串起不同意識形態的共通語言。

在日朝鮮人第二代、電影導演梁英姬的最新紀錄片《雞湯與意識形態》,是她個人家庭故事的第三部曲。標題乍看像單純以美食展開的故事,實際上關於導演母親不為人知的過去。

梁英姬2011年得知母親是濟州島四三事件倖存者,這讓她重新認識父母那一代人的歷史傷痛。電影中,她帶著母親重返當年逃離屠殺煉獄的海邊,尋找紀念碑上認識的親友名字。在阿茲海默症抹去母親的時間感之前,把她的記憶延續下去。

代際創傷中誕生的創作

紀錄片一開頭就介紹,現年57歲的梁英姬家裡有爸爸、媽媽、三個哥哥。她是最小的孩子,卻像獨生女般長大,因為哥哥們在她小時候被送往北韓。鏡頭帶往大阪老家二樓,牆壁上掛著北韓前領導人金日成、金正日的肖像,還有哥哥「回歸祖國」前拍攝的照片,說明這家人獨特的意識形態。 

若看過梁英姬前兩部作品《親愛的平壤》(2005)、《另一個我:善花》(2009),就能更理解這部電影所涵蓋的複雜史實與家庭悲劇。前者記錄了梁英姬父親把她的哥哥們送去平壤之後,才知道金日成治下的北韓不是宣傳中的天堂,父親餘生都在設法籌措物資寄給思念的孩子;後者則拍攝了梁英姬生長於北韓的姪女善花在接受愛國教育前後的改變。

梁英姬的父親梁公善生於濟州島;母親康靜姬則是1930年出生於日本的朝鮮人,兩人1952年在大阪結婚,一起從事旅日朝鮮人總聯合會(實際上的北韓外交機構)倡議活動,也要求孩子接受北韓愛國教育,服從金氏政權的領導。

電影中,梁英姬表示,她自有記憶以來想都想不通父母究竟為何支持北韓?

箇中原因,直到梁英姬母親晚年躺在病榻時才揭曉:她經歷過1948年濟州島「四三事件」。於是梁英姬再次拿起攝影機,第三度拍攝家庭史,這次焦點落在母親康靜姬身上,追溯家庭命運改變的根源。紀錄片從2015年開始拍攝,直到2019年母親中風為止。

為了讓觀眾更理解比小說更糾結的真實人生,梁英姬嘗試許多不同類型的鏡頭,如動畫、採訪、家庭日常場景等等,結果完成了一段非常吸引人的故事──有關被時代踐踏的渺小個體,被南北分裂與意識形態拆成兩半的家庭,也有關家人之間超越傷痛的愛與和解。

透過紀錄片的剪接,也能看見梁英姬對父母的心境轉變,與家人之間充滿幽默與溫暖的相處。當她帶著母親一起拍攝韓服沙龍照,笑著說父親特別喜愛母親穿著傳統服飾的樣子,「媽媽這麼漂亮,爸爸該從墳墓裡爬起來了。」

她在片中放出與父親生前的對話,也讓這位北韓支持者的形象更加立體與飽滿:他老早處理好後事,替妻子訂製刻有姓名的門牌,並把房子轉到她名下,是因為愛。他擔心兒子在日本受到歧視,才決定將他們送回祖國,也是因為愛。 (相關報導: 她在納粹集中營與中國名媛相愛 更多文章

一場改變島民命運的大屠殺

太平洋戰爭期間,美軍空襲日本帝國,許多在日朝鮮人逃往距離最近的韓裔島嶼──濟州島,康靜姬也在難民之列。戰後,同盟國蘇聯和美國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受理朝鮮半島領土。當時,濟州島的生活苦不堪言,官員貪污腐敗,群眾示威也反遭駐朝鮮美國軍政廳之下的日本警察鎮壓、開火殺害,釀成警民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