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策專文:崇禎為什麼殺袁崇煥?

作者認為,袁崇煥死後,皇太極將國號改為「大清」,明、清之間也從此攻守易勢——在此之前,雖然後金勝多敗少,卻還沒有入主中國的念頭,此後就不一樣了。圖為明末大將軍袁崇煥。(取自維基百科)

本文最寫到「看金庸武俠而對當前政壇詭譎的啟發」,來自《碧血劍》書中寫到朱元璋賜徐達蒸鵝,其實是賜死(這個故事留待《倚天屠龍記》講),頗有感觸。對應今天,這次九合一選舉之後,意外獲得大勝的國民黨,很多人以為鴻鵠將至,以為2020年總統大位已經如入囊中,開始鬥爭運籌帷幄的黨主席。可是都不想:等到總統候選人定案,必須面對強敵時,那位候選人最能倚靠的操盤手是誰?還不是現在這位黨主席嗎?如果等到投票結果出來,卻「鴻鵠未至」,懊悔當初「自毀長城」,就可笑了!

金庸的武俠小說還可以當寓言看。九合一選舉結束後,政壇暗流詭譎,重看金庸時卻頗有啟發,本文乃啟發之一。

整本《碧血劍》的動力來源是「袁崇煥冤死」。袁崇煥死得到底有多冤枉,討論的文字很多,毋須多費筆墨。然而,從袁崇煥來串接「明亡清興」的諸般因果卻著實適合——明白箇中來龍去脈,肯定有助於進入小說情境。

明朝的皇帝都藏私房錢,即所謂「內帑」,而且自明神宗萬曆皇帝開始以加稅手段充實內帑,這是大明王朝由盛轉衰的關鍵。因為皇帝派出太監到各地去徵稅,結果:入內帑僅十分之一,太監得十分之二,太監的隨從瓜分十分之三,各地方「幫忙」太監搜刮百姓的流氓棍徒朋分十分之四。如此情形下,大臣認為「內庫太實,外庫太虛」,皇帝卻還覺得太少,而老百姓不堪剝削,政府則財源不敷使用。末代崇禎皇帝最後更因捨不得動用內帑而自毀長城,請讀者往下看。

錦衣衛指揮使令牌。(維基百科)
錦衣衛指揮使令牌。(維基百科)

大明王朝的立國DNA裡頭有一個不好的基因:疑心病。朱元璋因為胡惟庸謀反,設置錦衣衛,以太監控制外廷官員;又因為大將藍玉謀反,後來都用文人帶兵;而他的子孫都繼承了這套統御術。這在皇帝頭腦清楚時還可以,一旦遇上「昏君+太監弄權+書讀頭帶兵」同時發生,國家就危險了。

萬曆末年的薩爾滸之戰,後金(大清帝國前身)努爾哈赤用兵如神,將明朝四路大軍個個擊破,殲滅三路、一路聞風撤軍,那一次的大軍統帥楊鎬,就是一個自以為熟讀兵書的書生。簡單說,明朝對付遼東的統帥(官銜通常是「經略」或「督師」),猛吃敗仗損兵喪土的如楊鎬、袁應泰、王化貞,守土有方甚至扭轉局勢的如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全都是進士出身,但能不能帶兵打勝仗卻只能碰運氣——因為在任命之前都「說得一口好兵法」。

崇禎不能說他是個糊塗皇帝,至少他即位後能夠不動聲色/秘密布置除掉了魏忠賢。但是他又肯定稱不上英明,因為他也殺了袁崇煥——那真的是「自毀長城」,因為長城最終沒擋住清人,而袁崇煥生前連番大捷。

袁崇煥考中進士那一年,楊鎬在遼東大敗,當時他被分發到福建去當知縣。三年後,他回京述職,發表了一些對遼東的軍事見解,一位御史推薦他出任兵部職方司主事(正七品跳升正六品,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作戰規劃司中校參謀)。 (相關報導: 公孫策專欄:假新聞2019 更多文章

不久,王化貞大軍在廣寧(今遼寧錦州市轄下北鎮市)覆沒,北京城內謠言滿天飛,滿朝震惶、人心驚恐。這時候,袁崇煥單人匹馬出京、出關,回來宣稱「只要給我兵馬糧餉,我負責守住山海關」。換在承平之時,這種言行恐怕要屁股挨板子了,可是在那種情況之下,當即被任命為兵備僉事(隸屬都察院,相當上校政戰官),派赴山海關協助防務。遼東經略王在晉派他去當寧前兵備道僉事,寧前道督導第一線寧遠城與前屯衛,袁崇煥的職位已經相當於上校級政戰部主任。不久,大學士(宰相級)孫承宗代王化貞督師遼東,開始重用袁崇煥,派他駐守寧遠(今遼寧興城市),他正式成為領軍作戰的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