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週報
午安,
10/10是中華民國國慶,台灣各地早已開始享受連假,返鄉旅遊的路上也別忘了防疫,陪伴親友度過安全的假期。
【台灣】失智與我們的距離
- 報導者 - 失智友善環境,我們距離有多遠?
台灣的失智症群體已達30萬人,也是高齡化社會中,我們最需學習了解、相處及照護的一群人,政府近年持續鋪展著各種資源,試圖找到失智長照的永續解方,但一切都不容易,往往需面對強大壓力。例如效仿日本經驗、在因少子化而校舍閒置的國小內設立日照中心,家長卻不願支持;而在偏遠鄉鎮設立的據點,也遇上與原住民照顧長者文化觀念有所衝突之處。

【中國】十年的變化
- 不明白播客 - 江雪/張潔平:過去媒體10年中國發生了什麼?
十年前,隨著中國新任領導人上台,世界各國都在期待轉變與改革的到來。新聞媒體工作者尤其興奮,中國在2000年初期冒出許多被迫從黨媒轉型的「市場化媒體」,激烈競爭與自營空間促成了各類報導的興盛,記者渴望衝撞規則或者至少各自擊破,呈現大眾真正關心的事務⋯⋯從2012年到2022年,這十年之間,中國究竟經歷了什麼?身為國家箝制第一線的新聞人,對於變化的「體感」記憶又是如何?

【香港】李怡逝世
- 明周文化 - 過半是閱讀的人生 李怡:閱讀告訴你沒有絕對的真理
- 李怡 - 失敗者回憶錄
香港作家李怡5日在台灣逝世,享壽87歲。他在早年從廣州移居香港,一生投入社會運動與文字的隊伍,參與無數雜誌刊物、電台媒體的傳播,走走也特別分享他對閱讀的看法。但李怡最為人敬重的,仍是他對香港社會的關注,同樣延伸到流離四散的年輕港人身上。近年李怡即使移居台灣也筆耕不輟,在網路長期連載《失敗者回憶錄》,同樣推薦參照。
香港媒體人李怡87歲台北辭世 嘆香港民主來得容易 「頃刻間就失去了」#香港 #李怡 https://t.co/bVpwc8NKqj pic.twitter.com/k7a3btGeca
— 台灣英文新聞 (@Taiwan_News_Ch) October 5, 2022
【Herstory】骨肉分離
壓迫與反抗的歷史裡,厚重的人物際遇通常是關注焦點,各種因政治、經濟或戰爭而起的逃難潮報導也往往聚焦在人的生命,難以注意到曾經予人最豐厚的愛的動物夥伴,牠們有辦法跟著家庭前往異地嗎?那些被留下的,又將如何面對新生活?《歪腦》這篇「亂世寵物」的故事集錦,也是香港獨特的herstory。

【我的身體,我的關係】翻開身分證
翻開一個台灣人的身分證,理論上,你可以馬上知道他的雙親、住處,還能知道當過兵、結婚了沒有。這在其他國家的人眼中,其實是件相當不可思議的事。生活裡需要拿出身份證的時刻,無論是領包裹、找工作、接受警察盤查……都會在一瞬間面臨「隱私暴露」的風險。如果給你選擇,你會想在身分證上放入那些資訊呢? (相關報導: 一週好文:沒有台北的女子圖鑑 | 更多文章 )

【一個點子的誕生】卡瑟爾緣石
-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 - 這是一張路緣石的照片,但大家可能發現有點不一樣
你曾遇過輪椅族搭公車的場景嗎?台北有些公車配備輪椅使用的可拆卸斜坡道,卻需要司機特別下車安裝,尖峰時刻容易因費時較長而飽受責難。近年台北也推出「低底盤公車」,但這種公車如果搭配上彎弧設計的「卡瑟爾緣石」,更可以讓輪椅族順利滑進車廂,小小設計就能大幅增加所有人的便利,如能普及就太好了,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