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太生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於週四(4/24)針對投資機構與媒體進行首次說明暨參訪活動,期間以植物新藥的全球趨勢、國際市場變化及台灣發展現況向現場參與者說明。在全球產業加速數位與綠色轉型及中美貿易衝突下,全球供應鏈被迫重構,台灣除半導體產業外,亦需拓展具軟實力的創新動能。生技醫療產業被視為未來關鍵戰略產業,台灣有潛力從科技製造延伸至生技醫療等高附加價值領域,成為台灣下一座能兼具人類福祉與全球競爭力的護國神山。
生技醫療產業涵蓋的面向很廣,博太生醫(Botanicure)從國際趨勢、選題、全球競爭力剖析,植物新藥具備脫穎而出的條件,最終站上國際,實現『植物新藥台灣之光』的目標,並大幅提升台灣於全球醫藥市場的話語權與競爭力。
據博太生醫(Botanicure)分析,植物新藥發展滯後的原因很多,包含產業界的刻板印象、資訊的不對稱、以訛傳訛的錯誤認知,以及缺乏統合能力及完整的市場布局,使得植物新藥企業舉步維艱,難以維持。萬幸,全球醫療趨勢正進入強調自然來源、多元療法及AI科技應用加速新藥研發的嶄新階段,市場迎來更快的效能及發展機會。博太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勇於迎難而上,挑戰植物新藥及失智症兩大課題,是經過全球趨勢洞察以及長期以來市場調研的結果。博太生醫(Botanicure)指出,全球藥品開發主流領域如小分子與專一單株抗體藥物,早已由跨國藥廠高度壟斷,對中小型生技公司構成資金與技術門檻。然而植物藥開發需結合農業、藥理、法規與文化背景,進展相對緩慢,正好成為台灣科技農業強項延伸的創新場域。透過農業科技導入GACP、標準化、AI技術及科技發展與製程技術,將傳統本草提升為國際規格的新藥,而台灣在植物新藥領域領先全亞洲,全球第三支成功取得藥證的植物新藥正是出自台灣。因此,台灣在植物新藥領域具備專業話語權。
植物新藥有別於小分子藥或其他化學藥,其多靶點的特性,對於解決慢性病及多成因的複雜疾病成效顯著,其中,阿茲海默症便是博太生醫目前傾全力研發的重點項目。根據統計,全球阿茲海默症患者預計將於2050年突破1.5億人,年支出達數千億美元,一個病症將拖垮一國經濟,因此阿茲海默症被視為國安高度的議題。
鑒於阿茲海默症缺藥的急迫性,美國FDA曾開啟快速審查通道,百健及禮來成功取得藥證,但僅有15%病患符合使用,且藥品副作用高、治療效果不佳、成本相對較高,阿茲海默症用藥成為典型的「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Unmet Medical Need)」,全球醫療乃至資本市場,都在引領期盼有更安全、更有治療效果的阿茲海默症用藥橫空出世。博太生醫迎難而上,致力研發阿茲海默症植物新藥,這不僅是依靠人道關懷的價值觀及使命感,更是仰賴博太20年來真實人體使用者經驗!
博太是全球首創唯一應用於失智症的植物新藥,並已完成美國FDA核准下的臨床二期(IIa)試驗,正積極推進至二期後段(IIb)。此外,博太亦成功拓展至其他腦部與老化疾病的適應症,包括糖尿病足潰瘍與癌症放療引起的皮膚損傷,相關產品已完成臨床並取得國內二類醫材核准,後續正積極規劃國際上市調研,展現平台式新藥開發的可擴展性與臨床成果。 (相關報導: 常常覺得腦霧健忘,是失智症前兆嗎?醫生揭最新研究:是大腦該洗澡了 | 更多文章 )
博太生醫強調,植物新藥開發平台的價值不僅是藥物研發,針對植物藥開發最難解的源頭種植與成分穩定化問題,已攜手具實戰經驗的GACP農業團隊,並與曾成功引進全球首個FDA認證植物藥的CMC團隊合作,建構完整從源頭至臨床的研發與法規體系,具備國際授權所需的完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