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九十三萬的高雄市民選擇重新開機,兩個月後將重新選擇一位新市長,領導這個城市繼續前進。
此刻應好好思考一些攸關高雄未來發展方向的政策課題,尤其是肺炎疫情後,全球政經局勢快速轉變,高雄如何在台灣、甚至亞太地區找到城市發展定位,這關乎高雄與高雄市民的未來。
應設法吸引「國家隊」青睞
高雄過去扮演台灣工業發展的重鎮,定位為亞太地區的航運樞紐,伴隨著製造業發展的出口工業區,再到轉口貿易型態的新港埠型態。
這個產業發展的軸心,確實也曾為高雄帶來一段美好的經濟發展榮景。但隨著台灣產業結構調整,尤其是製造業大量外移,生產模式轉變為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三角貿易、跨境生產管理模式,港埠在高雄經濟發展的角色,開始出現不同的思維。
海灣過去做為出口貿易的港埠功能,如今已逐漸轉為市民親水與城市觀光。
高雄港灣從出口貨物功能轉型為市民親水功能,自然成為高雄發展觀光與城市生活的一大特色。定位為「海洋首都」的高雄,結合獨有的港灣風景、愛河整治與山區天然資源,逐漸由工業城市轉變為改善環境、整治河川、降低工業汙染的內需城市。
加上高鐵、捷運、輕軌等綠色運輸系統的陸續建置完成,高雄成功擺脫過去工業城市的印象,邁向觀光、消費與生活的宜居城市。
對高雄未來的產業政策而言,與其要接軌國際,吸引跨國企業,不如更務實思考高雄的產業發展要如何能捲動地方投資參與,又能夠結合台灣整體產業的發展政策,吸引「國家隊」青睞。
建立在「五+二產業創新研發計畫」基礎之上,中央政府已宣示未來將打造「六大核心戰略產業」。高雄也應該思考在這六大產業範疇中,可以爭取扮演何種角色。

石化產業未來何去何從
例如正在開發階段的橋頭科學園區,雖然還有環評等設置園區的行政程序要走,但高雄市政府要把握這個階段的黃金時間,清楚擬定招商對策,好確定未來的發展願景。
橋頭科學園區要能吸引資訊、通訊與數位產業,利用過去台灣在半導體和資通訊產業的發展優勢,結合南部科學園區的台南、高雄園區,發展成為南部半導體聚落與高科技產業走廊,這樣可以積極對接中央政府的產業發展政策,成為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中下一世代資通訊產業的發展基地,那高雄在新興產業的發展動能勢必精彩可期。
高雄除了發揮橋頭科學園區優勢,也要能讓傳統產業升級轉型,才能提升整體產業競爭力。
其中無法迴避、必須嚴肅思考的課題,首推石化產業未來何去何從,是否有可能導入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又能符合高雄成為宜居城市的發展願景。
其次是高雄過去的工業基礎遠遠落後都市的發展紋理,未來這些工業該何去何從,是不是有逐步去工業化的可能。
要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不是要市長或市府官員閉門造車,而是要深度結合在地產、官、學界領袖,才有可能找到適合高雄的整體經濟成長戰略,成為未來產業結構變革的「前瞻指引」(forward looking)。
要能凝聚這個前瞻指引的共識,必須要納入過去在工業化時代扮演經濟成長重要動能的國營事業一起來共同參與。唯有中鋼、中油、中船這些高雄在地的國營事業有未來升級轉型的共識,才能帶動周邊龐大的供應體系一起升級轉型,也才能找到高雄產業的新出路。
高雄要有未來產業發展與結構轉型的前瞻指引,才能提出招商引資的具體政策方向、吸引民間投資重點產業,也才能吸引國家隊的青睞。吸引「國家級投資公司」投資新興產業,結合國家發展基金設立的「產業創新轉型基金」,協助高雄既有產業升級轉型,這些都是高雄可以爭取的國家隊資源。
除了爭取國家隊青睞,更重要的是要能捲動在地投資的參與。市府可以協調高雄銀行,結合民間資本,共同設立創新事業的種子基金,專注於下一世代產業,尤其是中央力推的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發展需要。藉由下一世代的產業發展,帶動整體產業的轉型升級。
利用台商加速回台的絕佳契機
高雄必須想清楚這幾個攸關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的重大課題,提出有前瞻指引性質的策略性產業發展,並好好利用國際供應鏈重組與台商加速回台投資的絕佳契機,成功吸引民間資金,投入重點產業發展。
高雄要提升在地的經濟成長動能,才有可能帶動薪資成長,提升在地企業獲利能力,讓高雄內需經濟再次擴張,創造生產、消費與生活的優質循環。這些都是高雄經濟發展必須補修的幾堂課。 (相關報導: 「派他參選高雄毫無懸念」 蔡英文先給陳其邁2大市長任務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教授暨金融管理研究所所長,兼任智庫研究與金控公司治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