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陰影籠罩,讓大家的生活步調都亂了。不過趁這個機會,也許可以讓我們改變習以為常的生活規律,創造一個全新的社會文化──例如休假的方式。
清明連假,觀光風景區擁擠的人潮固然讓飯店與周邊的店家欣喜若狂,但卻觸動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敏感的神經,擔心民眾未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未戴口罩,恐造成武漢肺炎(COVID-19,新冠肺炎)防疫疫的破口,進而針對11個熱門風景區與景點,發布國家級警報。
打破群體通則,思考新生活方式
受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大動作的影響,富邦金控、國泰金控及新光金控等大型企業,也要求曾前往「國家警訊」11個熱門景點旅遊的同仁、員工,均需改為居家辦公14天;電子大廠鴻海則是在家上班自主健康管理7天;而遠東新、中華電信,以及裕隆汽車、中華汽車及和泰汽車等則進行全員調查,並要求旗下全體員工今日起全面戴口罩上班。
一個清明連假凸顯出中央政府面對的棘手的問題:如何兼顧防疫與振興觀光旅遊業。針對這樣顧此失彼的窘境,在台灣擁有6間主題風格各異的文創設計旅店品牌、承億文旅創辦人戴俊郎拋出一個疑問:「我們還要繼續在六日周休嗎?」
分流是各國政府對抗武漢肺炎疫情時,重要的手段之一。因此,包括內政部及北市府等公家機關都擴大彈性上下班的時間;至於民間企業,包括台積電、亞泥等也紛紛採取上班分流、異地辦公等相關措施。而針對接下來的五一連假,桃園市長鄭文燦更在TVBS節目上公開表示,經濟上雖然不樂觀,但防疫仍舊得做,將會採熱門景點人潮分流的措施,達到總量管制的效果。

戴俊郎說,現在全世界都在注目台灣的防疫,而這場疫情也許可以讓台灣社會乃至整個世界思考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他進一步解釋,我們的工作透過視訊、科技、網路來處理,集體(群體式)的工作關係被打破,科技的方便讓我們不用親臨也能照樣完成生活所需,既然如此,社會需要一起休假嗎?
真正的超前部署:假期分流
回顧人類工作休假的歷史,工業時代因應每一周要讓工廠休息,所以員工會自行放假一天。而根據希伯來與基督教傳統,周日“Sunday:是一個拜的開始,這天也是也是休息與祭禱的日子。
「通則,往往源自眾人的習慣。」戴俊郎說,一周七天一例一休二天是《勞基法》的進步並促進國內消費的產物,但周休二日並無強制規定休息在第六、第七日,這是否意味著通則或習慣是可以改變的?類似新冠肺炎這樣隨時可能捲土重來的系統性風險,應該還是要透過建立系統化的方式來解決。
戴俊郎指出,其實,國內許多服務業大多是排班制,員工要連休兩天當然也可以,只是通常會錯開在生意最好的六、日,假期的分流,可能是排在一、二、可能是二、三。因為如此,面對新冠疫情的防疫工作,政府是否應該超前部屬。把人流拆開,才能避免一次大量性的群聚。 (相關報導: 陳錦稷專欄:慎防管制措施讓經濟長期停滯 | 更多文章 )
戴俊郎的想法不失為兼顧防疫與振興國內觀光旅遊的好方法,但這需要政府的提倡與配套、企業的支持。戴俊郎初步的構想是,如果每周的周休分流,每間企業可以先推行三分之一的員工將周休二日安排在周一到周五,原本周六、周日休假的族群應以家中有學齡成員的家庭為優先,以免立即衝擊到教育體系──既然小孩需要大人的照顧,就讓有小孩的人優先休六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