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民眾在假日騎著腳踏車,在徐徐微風中享受社子島的河岸風情,感受不同於繁華市區的景致。而因為長期的限建令,社子島不若台北市其他地區大舉開發,生態環境至今維持著原始的天然風貌,不僅是罕見的溼地教育基地,更依舊可見到古早時期的三合院、四合院建築,或馬背式的特色屋脊,廟口、社區裡的大榕樹仍舊是居民的聚會場所,維繫著濃濃的人情味與過去的生活文化,可說是當代活生生的歷史教材。

「社子」的地名,源自舊時原住民對聚落的稱呼「社」,而「社仔」從前是凱達格蘭族麻少翁社的一個聚落。「社子島」過去因被基隆河的支流「番子溝」與大同區隔開,而成獨立島嶼,但基隆河截彎取直後,「番子溝」被築堤填土後已不復存在,而成了現今的「半島」。
傍水而居,地名文化息息相關
攤開過去的地圖,可見後港墘、蕃仔溝、渡仔頭、溪洲底、浮洲仔、浮傘洲、中洲埔等舊地名,社子島的地形與過去傍水而居的生活面貌慢慢浮現,社子島位於基隆河與淡水河交會處,經年累月沖刷出的小沙洲,也孕育出與河流息息相關的祭祀信仰與文化。
愛鄉志工解說田野,分享樂活態度
當地一群熱愛鄉土的居民,以「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的簡單理念,設立了「社子島美學會」,他們希望能由環境美學出發,分享社子島樂活的生活態度。初期美學會的志工們從最基礎的田野踏訪開始,親自拜訪耆老與地方宗廟,溯源社子島的地理人文歷史,認識聚落、宗廟與老建築,學習認識植物生態,也學習觀察社子島的野鳥生態。
「社子島美學會」希望藉由知識的累積,連結起過去與河流和諧共存的農耕生活,以及慢慢變化的人文風貌,再透過志工們走訪社子島巷弄內老宅故事、宗廟民俗傳藝、河濱生態解說,搭配染布及草仔粿實作體驗,讓更多朋友了解社子島「兩岸三地」(基隆河、淡水河,台北盆地、溼地、農地)的在地文化,也可窺見隨著時代變遷、交通系統、產業生態轉變,台北的演進歷程。
現在,就讓我們走進社子島,一起認識社子島的過去與現在吧!

磚造平房式三合院建築的燕樓李家,是社子地區堂號為「燕樓」的李姓家族的祖厝,李家過去曾是社子浮洲一代的大戶人家,正廳上供奉著李氏牌位,逢年過節時,後代子孫都會帶著牲禮回來祭祖。 (相關報導: 「真正」全台最長的吊橋在哪?精選全台6個值得你專程一訪的吊橋美景! | 更多文章 )
社子島內隨處可見大小廟宇,舊時藉由祭祀活動維繫宗族間的聯繫,追溯香火的傳遞,也可循出民族遷徙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