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物理差的人才念文組?戰文組前,你知道培養頂尖文科人才比較貴嗎?

台灣教育體系中,我們忽略很多「無形」的價值。(圖/安比小姐@flickr)

還記得在高中時,那年我正要上高二,就聽到學校開始訪談學生到底要念文組還是理組,拜託那時候才幾歲,怎麼會懂這兩個的差異是甚麼?

哪怕到今天我還是覺得有很多知識領域是共通的。總之那時,我毅然決然選了理組,總覺得好像是比較熱門的,好像選了文組就沒有狗屁用處,而當時感覺好像都是數學、物理等科目處理不來的人才會去念文組,於是,整個社會從文化上就不重視所謂的文科教育,直到今天都可以看到很多人對於文科生抱之歧視,但實際情況是如何?

回想看看,我們中文課或歷史課是怎樣教授知識的,中文課可能做法太簡單就是教一些名言佳句,然後考默寫或用根本莫名其妙的揣測作者的心思是甚麼,然後可悲的是竟然還有所謂的標準答案?

在這個後現代「作者已死」早就成為學術主流的情況下,我們竟然還要去猜測當年詩句有沒有甚麼隱晦,而且所謂的猜測也不是申論題,而是有著絕對答案,就這樣僵化的文學思想進入我們腦袋。

考作文的時候只要熟加運用幾個基本公式和字辭,有機會的話再把政治正確的東西多放一點,分數一定高。

所謂歷史,更是蠢到不知道該說甚麼,考試題目就是蠢到問所謂的二次鴉片戰爭到底是哪一年,重點是就算知道1860年又如何呢?歷史的重點在於是否有建立時代立體感的能力,美國那一年選出了林肯當了總統,南北戰爭就要開打了,北大西洋海底電纜也正好鋪到一半,在倫敦那一側正好有著馬克思正在努力寫著資本論,而海峽的另一岸福樓拜正在為了自己那本名作包法利夫人而打著官司,同時拿破崙三世當了皇帝,正在對巴黎作著一些都市建設,同時內閣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因為他們在攻打台灣時沒有順利獲勝,因此內閣下台,而台灣依然是個荒蕪之地,充其量對大清來說只是個戰略小型基地,那年代大清依然是全世界都認為的超級強國,東北方的一個小島國日本在七年前被美國人的黑船撞破了鎖國,而這一年日本已經大政奉還,明治維新正要開始。

以上這段不過是簡單討論討論甚麼叫做歷史,甚至沒有進入到所謂歷史真正要的假設性思考裡,就已經是如此困難的了。

談到這裡可能開始有人會想問,為什麼教育制度不這樣教授文科的知識?這問題太簡單了,因為要負擔這樣教育水準的成本太高,作文本身不是應用端的問題,很多寫作根本是藝術性質問題,因此根本無法用所謂的公式化或制度去傳授這類知識,因為一旦有了框架就不可能要求學生用新的方式來寫文章,也不可能會成就為新的藝術作品。

若是談論到歷史教育的話,那就更為困難,南北戰爭的意義、北大西洋電纜對世界通訊的重要性,甚至到拿破崙三世後來為什麼不得不打普法戰爭等等…都不是能夠在短短幾堂課裡講完的事情,而我不過是抓一個1860年來聊而已,這世界上有太多重要的年代,敢問我們是否真的有辦法把重要的時代全部教過一次?

在時數上是不可能,甚至在大學課堂上也不可能的,要學的東西太多,包含科技史、器物史甚至到思想史等等都必須了解才有機會建立一個這樣立體的世界觀。 (相關報導: 熱門科系哀歌:10年前賺大錢的系,如今平均薪資敬陪末座,這告訴我們什麼? 更多文章

相較於文科這種需要長期累積才會有突發猛進式的知識來說,理組的學問卻是只要簡單投資就能看到回報的科目,像是數學和物理兩科來說,他們學習曲線就容易得多,任何人都可以簡單地學會加減乘除,要如何判斷是否有學會,只要透過單純的考試就能測試出來,但另一方面,如果要測驗學生是否懂得分析普法戰爭的前因後果作一個完整解說,這東西就難如登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