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機場去年雖歷經華航、長榮罷工事件;大陸九月起限制旅客來台,陸客大幅減少;全年旅客增加215萬人次,達4869萬人次。近五年、十年平均年增272、254萬人次。依國際旅遊發展、國人出國、來台旅客、外籍勞工成長趨勢、星宇航空加入營運國籍機隊承運能量大幅增加,預估114年可達6300萬人次,118年7400萬人次。現有一、二航廈旅客容量僅3700萬人次,三航廈旅客容量需3500萬人次以上方能因應桃園機場短期發展需求。
依現主計畫規劃,桃園機場以三條跑道、三座航廈、ㄧ個衛星廊廳運作,衛星廊廳衛位現機場北方新徵收土地。衛星廊廳僅有侯機室、登機設施、旅客休憩、服務設施。旅客離到機場、報到、通關作業、提領行李均需在航廈辦理。出境旅客辦妥登機手續、通關後由電聯車,運送至衛星廊廳登機。由衛星廊廳旅客下機旅客,坐電聯車至航廈後辦理通關手續、提領行李。

三航廈旅客容量規劃需服務航廈機坪及衛星廊廳旅客四千五百萬人次,機場公司依此運量委託規劃設計,並於委託契約明訂。
隨著旅客大幅增加,國際機場新航廈規劃趨勢:
1、航廈由傳統提供旅客離到、通關服務,增加購物、美食、休閒、展示、商業服務多元功能,新建航廈建築面積愈來愈大,以提供各項功能所需。
2、為加速報到櫃檯、通關作業、減少人力,愈來愈多自動化、自助設施設置。自動化、自助機器設置較傳統作業需要更大空間;因旅客操作熟稔度不ㄧ,且為滿足各種狀況需求,作業櫃檯數、旅客排隊、移動空間配置亦大幅加大。報到櫃檯、通關區域空間面積需求愈來愈大。
3、入、出境動線明確,減少旅客步行距離。
4、方便聯外交通。除增加軌道運輸外,普遍規劃停車場立體化,在停車場內設置上下車路緣,使旅客上下車處多元化,紓解集中於航廈路緣上下車擁擠。於停車場設置交通中心,將聯外交通集中設置,提昇侯車環境,便利旅客利用。進出停車場動線明顯、便利。
5、航廈地面層以上空間全部提供直接旅客服務使用。航空公司、各作業單位辦公、員工休息及非直接旅客服務所需空間,於停車場大樓提供使用。
6、航廈建築重視實用性,易清潔、維護。為縮短建設時程、節省建造成本,便於清潔、維護,航廈屋頂多簡化興建,以地面多元佈置美化航廈。

近年啟用的樟宜機場第四航廈、仁川機場第二航廈都規劃了許多自動化設施,加速旅客通關作業。各項作業、旅客休憩、商業服務空間,亦較既有航廈大幅增加。去年啟用北京大興機場,北航站大廈面積達70萬平方公尺,初期服務4500萬人次,後期擴充達7200萬人次。航廈主體採用雙層出境(出發)、雙層入境(到達)、雙層路緣設計。停車場興建50.3萬平方公尺停車場、綜合服務樓。航廈地下一樓設有報到櫃檯區提供搭乘高鐵、地鐵、地區鐵路旅客辦理報到、托運行李。就近服務旅客,分散報到作業。
第三航廈大運量,卻規劃設計「小航廈」。因規劃減少航廈面積6.2萬平方公尺,停車場地面層以上19.5萬平方公尺空間,作為與旅客運作無關之旅館、辦公大樓、零售餐飲娛樂商場使用;航廈配置又壓縮減少旅客作業空間,致各作業區空間空間僅及國際同運量航廈普遍規劃1/3至2/3,與擁擠使用第二航廈相當。入境上車路緣僅有二航廈1/3,小客車停車位僅有二航廈六成,無計程車、大客車停車場,僅能提供2200萬人次使用。三航廈啟用後,三座航廈旅客總容量僅達5900萬人次,航廈區已無另建航廈用地,嚴重影響桃園機場未來運作、發展、服務品質。必需大幅增加第三航廈容量。
與旅客運作無關之旅館、辦公大樓、零售餐飲娛樂商場使用應停止規劃建設,如有需要協調於機場外航空城興建。19.5萬平方公尺寶貴空間回歸停車、運輸服務、上下車路緣、航廈擴充使用。

調整航廈空間使用,大幅增加旅客作業、排隊、移動空間,提昇作業、通關能量。並規劃於捷運車站區域,設立自助報到機、自助行李機區,設置人工櫃台,於尖峰時間提供人工報到、托運服務,分散報到作業。
三航廈必需務實檢討提昇旅客容量達4500萬人次,方能因應桃園機場營運需求,避免機場提早飽和。 (相關報導: 贈與、繼承不動產簡單又省稅?錯,保險才是傳承財富最佳選項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前中正航空站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