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績中段,選高中還是高職?專家:別拖到會考結束才思考,6點教你如何協助孩子選校

成績中段的學生每每到選填志願時都非常尷尬,專家6點告訴你如何協助孩子選填志願。(圖/maidigitv@youtube)

成績分布在不同區塊的學生,都有各自要面臨的選校問題。高分群的前段學生,選擇有特色的學校尤佳;中段學生則可就近入學;後段學生若能選擇自己所愛,日後也有機會能逆轉勝。

國中會考結束,又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我聽聞幾個在學校常常拿第一的孩子都意外的小失常,從原本眾所矚目的第一志願中落馬,反倒是好幾個平常段考從未達到頂尖的孩子以黑馬之姿竄升,跌破大家的眼鏡。

即使與傳統的第一志願無緣,但學術優秀的孩子也絕對不出眾人仰望的幾所明星學校,因此,我安慰著這些極度優秀的孩子以及他們的爸媽,即使暫時與第一志願失之交臂,但若能找到自己的目標,持續努力,三年之後達到自己的理想校系,才算正港的第一志願!

1. 各分數族群的選校建議

然而,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對這些頂尖孩子而言,光是制服顏色就足以讓世界從彩色變為黑白。

有一個成績頂尖的孩子自從拿到成績單之後就鬱鬱寡歡,常常以淚洗面,在她有限的生命經驗裡甚至很難想像,將來坐公車時,看到功課一向不如她的同學閃著耀眼的制服時,她情何以堪?我聽媽媽轉述,女兒甚至放話說:「我乾脆選擇最近的學校,走路上學就好!」

以上是會考高分群的真實情景,我們再看看中分群的孩子。拿到會考成績單之後,有一個孩子的媽來和我討論如何選填志願。其實,看到琳瑯滿目的學校,再比對坊間提供的各校成績落點預估,我真的傻眼了,因為這個範圍內的學校非常多,高中高職皆有之,分數落點的預估不見得精準;再加上無法揣測別人的選校抉擇,而且短時間也無從透徹了解每間學校的辦學特色、理念、校風、通勤方式等是否適合孩子,所以我實在很難給予什麼高明的建議,只能保持沉默,以免誤導。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做最好、最適當的選擇,並有技巧的填寫志願,讓選填的志願不落空,是中分群孩子的大難題。

再往下看,成績屬於後段的孩子,他們也有要面臨的問題,因為分數不高,籌碼有限,所面臨的第一個抉擇就是到底要選擇高中還是高職?一直以來,國中畢業生選擇就讀高職者超過了一半以上,比如一五年有三十三萬多人選擇高職,超過選擇普通高中的三十一萬多人。

而高職有十五個群科、七十五個科別,該如何選擇適合的目標,從而能順利的讀出興趣、發展出一技之長,實在需要對自己的能力與興趣有非常清楚的認知,因此這個區塊的孩子須比其他人更早釐清人生的發展方向,到底適合什麼樣的職業群科,該怎麼選科系,打從一進入國中就得多方自我探索。

2. 高分族群:名校差距小,錯失一題差一所學校 

因為會考評比已從分級距改為七個等級(A++、A+、A、B++、B+、B、C),雖然免去了分分計較,但卻讓分數階層模糊化,再加上命題趨向簡單容易,因此高分群的分數幾乎是差不了多少。這造成會考對學術菁英群未必有真確的鑑別度,在高分群裡,多錯一題,就可能掉一個級距,而差了一個級距,就差了一所學校,因此,學術程度好的學生若是一時粗心,很可能就大意失荊州掉了一個學校。 (相關報導: 14歲上哈佛、智商185的天才,卻從沒快樂過!一份古怪清單,讓她學會連哈佛都沒教的事 更多文章

相反的,若是考運特別好,矇對了一題,也就竄升一個學校。在過去級距精確區分的時代,這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但是,成績只分七個級距,模糊地帶增加,當然就難以做細緻的區分。高分群的孩子一定要有的心理建設是,只要最後落在高分群相對應的傳統學術名校範圍之內,都屬學術菁英,絕對要打破過去制服顏色壁壘分明的舊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