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以來,美中關係「畫風大變」,從極度緊張開始出現緩和跡象。10月6日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與中國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負責外交的第一把手楊潔篪在瑞士會談,一改兩人在半年前阿拉斯加會面的火爆情景。
兩人會談6小時多,會後各自發表的聲明固然還有針鋒相對的成分,但語氣緩和得多。會議後美中雙方都證實有討論到兩國領袖在今年内舉行視訊會晤,更預示著美中關係將進入逐步和緩的新階段。
川普的反中遺緒影響拜登政府
在美國反中已被培養為新的政治正確,在川普和共和黨壓力下,不反中就會被指責。相反,高舉「對付中國」就能在很多問題上獲得難得的兩黨共識。拜登為推行其振興美國的政策,尤其是大規模基建,不得不打上反中標籤。
首先,美中關係雖然不可能回復到當年,但還遠未到拔刀相向的攤牌階段,長期高度緊張不符合兩國的利益。
就美國方面,川普(Donald Trump)政府時期大量起用「敵視中國」的官員和幕僚,這是很不尋常的事,也只有川普這樣的「外來者」才會這樣做。美國主流國安界雖已逐步扭轉對中政策的共識,但川普政府高官和幕僚的激進態度還是超出了主流共識,即使川普本人也未如他們那樣激進。但在川普最後一年,由於疫情和選情關係,制定了以「責備中國」為主軸的競選策略,放任反中派惡化美中關係,美中關係才會直插谷底。
民主黨上台後,本來就應預期會在美中關係嚴重惡化的基礎上,慢慢地逐步緩和。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提出的新型「競合敵關係」(競爭、合作、敵對),競爭無疑是第一位的,合作退居次席,但敵對畢竟還只是第三位。
第一是國内政治,在美國反中已被培養為新的政治正確,在川普和共和黨壓力下,不反中就會被指責。相反,高舉「對付中國」就能在很多問題上獲得難得的兩黨共識。拜登為推行其振興美國的政策,尤其是大規模基建,不得不打上反中標籤。
第二是中國的戰狼外交。在拜登上任初期兩國關係之所以繼續惡化,很大程度是因為中國在阿拉斯加會晤中採取戰狼外交所致。當然,在會晤裏,中國戰狼表現固然非常不得體,但美國低估了中國對「從實力地位出發」(from a position of strength)這種話語的敏感和反感,自己也有責任。
阿拉斯加會晤不歡而散後,美國副國務卿雪蔓(Wendy Sherman)7月訪華,也被中國公開向她提出「兩份清單、三條底線」,再一次把氣氛弄得尷尬(兩份清單:要求美國糾正其錯誤對華政策和言行的清單、中國關切的重點個案清單。三條底線:1.美國不得挑戰、詆毀甚至試圖顛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2.美國不得試圖阻撓甚至打斷中國的發展進程;3.美國不得侵犯中國國家主權,更不能破壞中國領土完整。)中國戰狼外交這樣讓拜登政府下不了台,若表現軟弱就更難應對國内壓力了。
(相關報導:
專訪1》不只共機!駭客1個月攻擊我2000萬次 調查局合作FBI捍衛數位國土
|
更多文章
)
中美阿拉斯加會談布林肯與楊潔篪在會談中互不相讓、火花四射。(資料照,美聯社,風傳媒合成)
對中國而言。拜登政府上台後一改川普時期單打獨鬥的模式,轉而糾集盟友「群毆」中國,對中國造成很大的壓力。儘管習近平有「東升西降」的戰略判斷,隨著實力增長,中國也有底氣戰狼化並且平視美國,但盡量延長戰略機遇期,直到實力真的追上美國才和美國攤牌,這樣才符合中國的最大利益。
光看中國的戰狼話語會覺得美中勢不兩立,但這種話語有不少對内宣傳的成分,並不一定如實反映高層對美立場的强硬程度。以「兩份清單」為例,在談判中不可能沒有各自的問題列表。
比如這次蘇利文和楊潔篪會談,美國白宮新聞稿中就指出,蘇利文提出了美國「關切領域」包括:人權、新疆、香港、南海、台灣──這就是一份「清單」,只是未必完整。可見,在談判中提出清單並不意味著對談判對手有多强硬,反而高調公開和宣示清單才是戰狼行為。這種行為明顯是給國内民衆「打鷄血」提振民心用的,而不是針對對手。當然,這種效應外溢到影響美國的對中政策,讓拜登不得不強硬,這未必是中方所願。
內政外交危機壓低拜登民調
最近一份民調令人驚異地指出,如果現在重新選總統,川普支持率會比拜登還高。這對民主黨是最嚴峻的警號。攘外必先安内,這是全球通用,千古不變的道理。
其次,最近美中兩國都出現不少内部問題,急於對内整頓,美中矛盾可緩即緩。
從8月開始,拜登政府面對阿富汗撤軍的亂局,在國際和國内都陷於低潮。在國際上,盟友、友邦的輿論都對拜登諸多批評,中俄等國更趁機指責美國搞亂阿富汗、背棄盟友。在國内,不但川普指責拜登領導無方,就連一向支持民主黨的自由派傳媒也指責拜登撤兵混亂。在内外夾攻下,拜登在國内的民調跌到上任以來最低點。應對阿富汗亂局,讓美國不得不把反中放在次要位置。
此外,美國在疫情應對和經濟上也出現不少困難。疫情方面,美國雖具備全球最好的幾種疫苗,但很多美國人不但不肯打,還竭力進行反疫苗宣傳、抵制疫苗,以致至今美國打滿完兩劑疫苗具完整保護力的人數只有56%,打過至少一針的人數至今還沒有達到7成的目標(本來計畫在4月就達到7成)。再加上對delta變種令疫苗保護效果減弱,美國疫情依然嚴峻。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在9月初雙雙達到新一波高峰,很多州的醫療資源出現擠兌,還有很多州又不得不重新推行社交距離和戴口罩的措施──很多州則繼續出現反戴口罩運動。
9月7日,美國賓州一群學生和家長集會抗議賓州政府要求全境學校佩戴口罩。(資料照,美聯社)
美國經濟長年以低通膨著稱,即使在量化寬鬆年代,通膨率在大部分時間也不到2%。但是從今年4月開始,通貨膨脹一下子嚴重起來。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的月通膨率(換算為年度化,下同)只有一個多百分點,4月一下子暴增到4.2%,5月到8月更一直保持在5%以上的高位。這是1990年以來的最高峰。
美國經濟的另一個問題是財務危機。美國這兩年大筆的疫情救市招數及拜登的基建計畫等,讓美國財政赤字和國債雙雙攀上二戰以後的歷史新高。政府被迫面對政府關門的財政危機以及更嚴重的國債違約危機。9月底最後一刻,國會才通過了臨時財政撥款案避免政府關門。10月12日,國會再次通過臨時提高政府借債上限議案,讓政府在12月3日之前還能借債歸還國債利息,以免國債違約。
應對這些危機的方法無疑就是再一次印鈔票,然而在目前通貨膨脹壓力下,印鈔風險比量化寬鬆時代更大,一不小心就會造成加速通膨。
在内外交困下,拜登更需要應對川普捲土重來的政治危機。最近一份民調令人驚異地指出,如果現在重新選總統,川普支持率會比拜登還高。這對民主黨是最嚴峻的警號。攘外必先安内,這是全球通用,千古不變的道理。
中國的「貸款」必須開始要償還
由於種種原因,年輕人中還出現「躺平主義」思潮,主張少工作少消費的生活方式,這將進一步減少工作人口。可以預見,中國將不可避免地從人口紅利轉入「人口黑洞」。
在中國方面問題同樣不少,包括長期問題和短期問題。長期問題中,中國前一些年的迅猛發展,用現在網絡流行語而論,就是一種「貸款」。它得益於借貸了幾種紅利:包括人口紅利和環境紅利。
中國過去幾十年處於生產者多,消費者少的有利人口結構。外間所言的中國「低人權優勢」很大程度上正基於這種人口紅利(當然還有中國限制工會的因素)。
但最近一兩年,中國人口結構迎來拐點。中國今年5月公布第7次人口普查,人口只有微弱成長,而這個推遲公布的結果還被普遍質疑被「處理過」,真實情況應是人口已下降。
人口下降的另一面是人口老化,人口紅利一輩開始進入只消費不生產的晚年,隨著他們退出就業市場,工作人口主力變成計畫生育一輩,數目驟降。更要命的是,中國已進入「自覺」的低生育時代,人口危機將越來越嚴重。何況由於種種原因,年輕人中還出現「躺平主義」思潮,主張少工作少消費的生活方式,這將進一步減少工作人口。可以預見,中國將不可避免地從人口紅利轉入「人口黑洞」。
中國匆匆把「二孩政策」改為「三孩政策」,從超生罰款一下子轉為鼓勵生育,從强制墮胎變成要求「減少非醫療性墮胎」,正式推出延遲退休政策,減少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雙減),大肆批判躺平主義等,都是為了應對人口黑洞。顯而易見,這是一場傷筋動骨的社會大轉型,單是「雙減」就滅了整個教育培訓行業,就讓百萬計的機構,數以千萬級別的從業員一下子陷入困境。
在少子化趨勢成型後,中國的「人口紅利」優勢逐漸喪失。(資料照,美聯社)
中國過去的高速發展同樣得益於環境紅利,即對環境保護和碳排放控制的不重視。甚至可說,中國能成為世界工廠是以破壞環境和全球變暖為代價的。現在環境紅利已轉變為環境危機。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又提出在2030年之前達到碳排放頂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客觀而言,前者有難度但可克服,後者則難度很大。而當減排成為中國高層要求的硬指標,地方執行「一刀切」,現階段就會嚴重影響人民的生活,例如中國最近多地嚴重缺電,特別是東北地區居民停電常態化,令人民怨聲載道。在環保和減排壓力下,中國如何轉型是個重大挑戰。
(相關報導:
專訪1》不只共機!駭客1個月攻擊我2000萬次 調查局合作FBI捍衛數位國土
|
更多文章
)
江澤民習近平內鬥仍是現在進行式
這些企業──特別是阿里巴巴──都是江澤民時代成長起來的,也大多帶有前朝官宦的白手套之嫌。習近平對他們開刀,既有不允許功高蓋主、不讓私企做大的成分,也有打壓前朝的成分。
人口和環境理論上都是長期的因素,但現在到了拐點又雙雙變成即時影響中國穩定的因素。在這些長期因素之外,中國還有很多短期的不穩定因素。
近期最重要的兩個事件都牽涉到江澤民、習近平内鬥:一個是對「刀把子」政法系統高層的清洗,原公安部副部長孫力軍和原司法部長傅政華雙雙落馬。消息雖然最近才宣布,但肯定已醖釀了一段日子。
傅政華和孫力軍都長期處於公安系統第一線,還在習近平時期先後晉升公安部副部長,掌管刀把子(正部長反而是空降而非公安系統出身的,副部長就是最高的常務管理人)。理論上,他們本應都是習近平信得過的人,雙雙落馬令人驚覺中國政局並非如外界以為那麽穩。孫力軍的「雙開通報」更出現大量極端嚴厲的用詞,諸如「政治野心極度膨脹,政治品質極為惡劣,權力觀、政績觀極度扭曲」等,令人匪夷所思,遐想翩翩。
中國原司法部長傅政華近日落馬,引來不少揣測。(資料照,取自網路)
與江澤民習近平内鬥相關的還有中共「打土豪」之舉。即中國以「反壟斷」和「三次分配」為名,打擊以網路產業為主的一大批高科技企業。它們原先都是「中國人民的驕傲」,現在一下子人人喊打。這些企業──特別是阿里巴巴──都是江澤民時代成長起來的,也大多帶有前朝官宦的白手套之嫌。習近平對他們開刀,既有不允許功高蓋主、不讓私企做大的成分,也有打壓前朝的成分。
總之,中國内政問題同樣一大籮,在這些問題得到解決之前,和美國翻臉同樣得不償失。
美國不尋求美中脫鈎,反而要再掛鈎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在期待已久的首次對中貿易政策演講中強調,美國不尋求美中脫鈎,反而要再掛鈎。這預示著美國將會重新改變與中國的貿易關係。
從8月底,美國公開《病毒溯源報告》,表明無法斷定冠狀病毒是否從實驗室洩漏的,並肯定「不是中國故意製造的生物武器」。這等於在疫情問題上放了中國一馬,是美國送給中國的大禮,中國對美國的批判聲調也驟然下降了。接著習近平和拜登在9月10日通電話,與2月通話相比,這次釋放出和緩的信息。
幾天之後,美國《華盛頓郵報》(Washinton Post)副總編伍德華(Bob Woodward)和政治記者寇斯達(Robert Cost)的新書《危急》(Peril)出版,書中揭露了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Mark A.Milley)在去年選舉前後,兩次打電話給中國的對應方,確保美國不會對中國實施突然襲擊。這公開了美中關係雖在外間看來非常緊張,但在私下還是有互相溝通避免誤判的機制。
而拜登9月22日在聯合國大會上的發言,再次確認「不尋求冷戰」、「不讓競爭走向衝突」;習近平講話同樣再次强調中國「不會稱王稱霸」,更宣布不再在外國投資煤礦。中國算是還回美國一個禮物,更用行動表明合作是有可能的。
習近平在聯合國的談話再次强調中國「不會稱王稱霸」,更宣布不再在外國投資煤礦。(資料照,美聯社)
拜登24日在白宮舉行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峰會。在聯合聲明中,雖提及四方聯合應對包括東海南海在内的印太地區的海洋秩序的挑戰,但並無點名中國,也無提及台灣或台灣海峽。與近期一系列聲明相比,這次四國夥伴的語氣明顯非常和緩。隔天孟晚舟獲釋回家。10天後,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在期待已久的首次對中貿易政策演講中強調,美國不尋求美中脫鈎,反而要再掛鈎(recouple)。這預示著美國將會重新改變與中國的貿易關係。
(相關報導:
專訪1》不只共機!駭客1個月攻擊我2000萬次 調查局合作FBI捍衛數位國土
|
更多文章
)
總之,在經過長時間的美中緊張對抗之後,美中關係正逐步緩和,這符合兩國目前的利益,也有助兩國解決各自的國内問題,至於能緩和到什麽程度,將視乎雙方的互動。重點是,台灣將會在這個時期内保持穩定,對台灣而言不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