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黎蝸藤專欄:美中各自內在壓力讓兩國關係步上和緩新階段

面對國內各種問題,拜登對中國態度開始軟化。(資料照,美聯社)

9月以來,美中關係「畫風大變」,從極度緊張開始出現緩和跡象。10月6日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與中國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負責外交的第一把手楊潔篪在瑞士會談,一改兩人在半年前阿拉斯加會面的火爆情景。

兩人會談6小時多,會後各自發表的聲明固然還有針鋒相對的成分,但語氣緩和得多。會議後美中雙方都證實有討論到兩國領袖在今年内舉行視訊會晤,更預示著美中關係將進入逐步和緩的新階段。

川普的反中遺緒影響拜登政府

在美國反中已被培養為新的政治正確,在川普和共和黨壓力下,不反中就會被指責。相反,高舉「對付中國」就能在很多問題上獲得難得的兩黨共識。拜登為推行其振興美國的政策,尤其是大規模基建,不得不打上反中標籤。

美中關係緩和看似突然但並非無因,也並非沒有鋪墊。

首先,美中關係雖然不可能回復到當年,但還遠未到拔刀相向的攤牌階段,長期高度緊張不符合兩國的利益。

就美國方面,川普(Donald Trump)政府時期大量起用「敵視中國」的官員和幕僚,這是很不尋常的事,也只有川普這樣的「外來者」才會這樣做。美國主流國安界雖已逐步扭轉對中政策的共識,但川普政府高官和幕僚的激進態度還是超出了主流共識,即使川普本人也未如他們那樣激進。但在川普最後一年,由於疫情和選情關係,制定了以「責備中國」為主軸的競選策略,放任反中派惡化美中關係,美中關係才會直插谷底。

民主黨上台後,本來就應預期會在美中關係嚴重惡化的基礎上,慢慢地逐步緩和。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提出的新型「競合敵關係」(競爭、合作、敵對),競爭無疑是第一位的,合作退居次席,但敵對畢竟還只是第三位。

拜登對中政策很大程度被兩個因素左右:

第一是國内政治,在美國反中已被培養為新的政治正確,在川普和共和黨壓力下,不反中就會被指責。相反,高舉「對付中國」就能在很多問題上獲得難得的兩黨共識。拜登為推行其振興美國的政策,尤其是大規模基建,不得不打上反中標籤。

第二是中國的戰狼外交。在拜登上任初期兩國關係之所以繼續惡化,很大程度是因為中國在阿拉斯加會晤中採取戰狼外交所致。當然,在會晤裏,中國戰狼表現固然非常不得體,但美國低估了中國對「從實力地位出發」(from a position of strength)這種話語的敏感和反感,自己也有責任。

阿拉斯加會晤不歡而散後,美國副國務卿雪蔓(Wendy Sherman)7月訪華,也被中國公開向她提出「兩份清單、三條底線」,再一次把氣氛弄得尷尬(兩份清單:要求美國糾正其錯誤對華政策和言行的清單、中國關切的重點個案清單。三條底線:1.美國不得挑戰、詆毀甚至試圖顛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2.美國不得試圖阻撓甚至打斷中國的發展進程;3.美國不得侵犯中國國家主權,更不能破壞中國領土完整。)中國戰狼外交這樣讓拜登政府下不了台,若表現軟弱就更難應對國内壓力了。 (相關報導: 專訪1》不只共機!駭客1個月攻擊我2000萬次 調查局合作FBI捍衛數位國土 更多文章

中美阿拉斯加會談18日在安克拉治登場,布林肯與楊潔篪在會談中互不相讓、火花四射。(美聯社,風傳媒合成)
中美阿拉斯加會談布林肯與楊潔篪在會談中互不相讓、火花四射。(資料照,美聯社,風傳媒合成)

對中國而言。拜登政府上台後一改川普時期單打獨鬥的模式,轉而糾集盟友「群毆」中國,對中國造成很大的壓力。儘管習近平有「東升西降」的戰略判斷,隨著實力增長,中國也有底氣戰狼化並且平視美國,但盡量延長戰略機遇期,直到實力真的追上美國才和美國攤牌,這樣才符合中國的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