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穆斯林認識的阿富汗,它的食物、藝術與愛(一)

阿富汗喀布爾街頭,販賣巴基斯坦料理 sajji 的餐廳。(AP)

中亞地區的人們都秉承一個習俗:「不吃我們給的飯的,就不是朋友,這樣的人不能相信。」

最近阿富汗局勢發生了戲劇性變化,讓這個命運常常被外力中斷的國度再次以一種令人悲傷的方式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可惜的是,在許多斷章取義的誇誇其談下,太多人的討論實際上成為了自己世界觀的投射,而少有文化和歷史的情感連結。阿富汗被抽空了。這讓真正關心或是對這個國度感到好奇、想要了解它的人,缺失了一個重要的體察角度。

寫下這篇文字,是想要從個人化的視角,和大家分享我跟隨興趣愛好,對阿富汗的「驚鴻一瞥」。也希望更多人,有機會從書中看見阿富汗的歷史文化,甚至還能找一個上午身體力行,用味蕾和雙手體驗一下阿富汗人最日常的料理。

8月22日,阿富汗喀布爾的一家麵包店。(AP)
8月22日,阿富汗喀布爾的一家麵包店。(AP)

我是一名專業譯者,翻譯過《大英博物館的伊斯蘭史》、《絲綢之路》與《中斷的天命》等書。但遇見阿富汗,不是從翻譯工作開始。我自小成長在一個穆斯林家庭。環境薰陶下,有種信念耳濡目染,正如家中老人掛在嘴邊教給我的:「四海之內有兄弟,天下回回是一家。」

「回回」一詞來源雖然和回鶻、回紇、畏兀兒、維吾爾等詞彙有關,但實際上就是對穆斯林的一種泛稱,在老人的日常口語使用中,並不特指哪一個民族或種族,只要是相信唯一造物主、追隨聖人穆罕默德教誨的,都是回回。所以在我兒時的印象裡,課本上的「西域」都是「我們」回回的國家,我也對其他國家的穆斯林的生活、喜怒、飲食、工藝都有一種自然的親近感。

18歲開始,我真的生活在了天山南北的西域地界。在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所醫科大學,裡面有許多來自巴基斯坦和塔吉克的學生,他們中也有很多普什圖人(阿富汗第一大族群,塔吉克人是阿富汗第二大族群)。我常常在那一帶閒晃。就算閉著眼只聞味道,我也能找到那條街,因為烤肉的香氣一陣陣地飄出來,它並不在乎你是否飢腸轆轆,是否有口水在齒間打轉。

整日在那一帶,人們低頭不見抬頭見,我很快有了阿富汗朋友,也愛吃阿富汗人的飯。如同整個中亞地區的人們都秉承的習俗,「不吃我們給的飯的,就不是朋友,這樣的人不能相信。」

後來,我一直對阿富汗這個國家、它的人民有特別的好感,正是源於我對阿富汗料理的熱愛。

每一個地方的料理習慣都和特定的氣候、物產相關。阿富汗所處的地理位置多樣,溫差很大,既有寒冷的山地,也有炎熱的平地,這樣的地方通常都會有品質良好的羊肉和甜度極佳的瓜果梨桃,用台灣人比較熟悉的氣候來類比,大概可以類比美國加州的各種物產吧。

在中世紀時,有一個象徵「異域奢侈品」的詞彙就叫「撒馬爾罕的金桃」,它背後也說明了中亞綠洲土地上,豐饒而高品質的農產品。 (相關報導: 一個穆斯林認識的阿富汗,它的食物、藝術與愛(三) 更多文章

除了氣候因素,阿富汗地處中亞偏西的地方,東邊靠近中國西北,如果有人去過蘭州、嘉峪關一帶,吃過那裡的飲食,應該就對當地食物的大致特徵,有感性上的認識了。阿富汗的西邊是伊朗(波斯),這裡有影響深遠的料理傳統,文化輻射力遍及整個西亞和中亞。阿富汗的南邊是料理傳統獨具一格的印度斯坦(Hindustan,或稱北印度及巴基斯坦)。台灣人比較熟悉的印度料理就是在16世紀左右,喀布爾統治者巴布爾進入印度建立蒙兀兒王朝後逐漸定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