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美國取消「一中政策」?

川普(右)和國務卿龐佩歐(左)主政時對中國發言強硬,但仍非美中關係最惡劣的時候。

《美國的決斷》一書指出美國外交三原則,即道德外交、現實主義(重視國家地位、強化軍事力量)以及自由主義(國際合作、集體安全)。

冷戰結束後,美國不再需要反蘇,唯一影響美國支持台灣的因素,除了台灣自己和中國的關係以外,就是擔心影響美國和中國的關係。這個關係過去是用「一中政策」黏合的。基於契約政治,美國在《上海公報》中承諾了一中政策,就不能隨便說話不算話,但至少台灣「本身」不能讓美國支持的原因大幅消失。

未來要讓美國更加支持台灣或承認台灣的國家地位(無論國號為何),如今剩下一個要達成的事情,就是讓美國取消「一中政策」。但在什麼情況下美國會取消一中政策?這種契約政治在什麼情況下能夠被打破?

二○一六年之後,川普(Donald Trump)當選總統,對於中國態度有所轉變,台美關係也在形式上取得相當進展。美國對台灣的讚譽逐漸增加,也越來越不避諱以國家名義稱呼台灣。尤其是美國國會,對於支持台灣更顯積極。行政部門也表達願意強化和台灣的各項合作,同時有逐步偏離「一中政策」的訊號。

賣軍武被親中派杯葛,遑論駐軍

二○年八月三十一日,美國東亞與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史達偉(David Stilwell)發表演說,他表示:「北京的『一個中國原則』主張中國共產黨對台灣擁有主權,而美國對台灣主權問題不採取立場。」然而,他也表示:「美國的根本意願是,如同北京所承諾的,以海峽兩岸人民都能夠接受的方式和平解決台灣問題,而不進行脅迫。」既然是「海峽兩岸人民」,意味著美國仍然沒有明確拒絕中國統一台灣,只要是和平且經過台灣人民同意的。

《美國的決斷》主要內容為介紹美國的外交思維與決策。(八旗文化提供)
《美國的決斷》主要內容為介紹美國的外交思維與決策。(八旗文化提供)

從一九四九年起,台灣和美國七十年來關係的最大特色,就是台灣比其他盟邦更依賴美國。亞洲的其他國家充其量只需要美國保護其安全,但台灣或中華民國還需要美國支持其國際地位。這對美國來說,可能比保衛台灣安全更為複雜困難,因為美國可以在軍事上維持亞洲第一,但在國際事務上並沒有這麼強的約束力,要其他國家一定支持台灣。

台灣和美國的關係必然受到美國與中國的影響,但同樣重要的一點是:台灣和美國的關係一樣受到台灣與中國的影響,因為中國就離台灣這麼近,同時又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和最大的敵人。台灣比美國更需要中國,極度密切的經貿依賴和社會連結,使台灣沒辦法在美國對付中國時同步採取同樣的作為。這就讓台灣對美國的戰略價值沒有一般想像的那麼高。這是台灣人比較少思考的一面。

民主化之後,台灣必然會有親中的聲音和勢力,這些在民主社會中都不可能完全掃除,結果就是台灣甚至在防衛自己對抗中國時都會有所遲疑。二○○一年的軍售就是最好的例子,三項重大軍購都是台灣和中國武力對抗中,彌補本身最大弱點的解方,卻都遭台灣內部的政治勢力因為政治因素而杯葛。連購買美製武器防衛自己都有疑問的區域,怎可能讓美軍進駐? (相關報導: 拒當看守政府!川普兌現競選承諾,五角大廈宣布撤回阿富汗半數駐軍,但美國準備好了嗎? 更多文章

歐巴馬任內雖被認為對中國非常友善,卻也批准高達64億美元的軍武售台。(美聯社)
歐巴馬任內雖被認為對中國非常友善,卻也批准高達64億美元的軍武售台。(美聯社)

戰時軍事合作立基於長期交流

如果制衡中國將是美國不分黨派的長期政策目標,那麼美國必然會在東亞尋找合作的盟友或夥伴。對美國來說,一個地方若連採購亟需的軍備都推三阻四了,要進一步地利用此地做為支撐美軍在東亞制衡中國的軍事基地,自然難成為可行的政策選項。因為駐軍當地都需要與地主國展開複雜的協商和規畫,當地的政治態度自然必須是首要考量。民主國家裡一定會有反對的聲音,就看地主國執政黨的手腕。進一步來看,更重要的是要有正式的條約或協定,以保證不會因為政黨輪替就產生變化。這也是美國「契約政治」的習慣──你的權利義務必出於你的同意。以條約為本更是道德外交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