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與惡》選摘:為何孩子會想偷東西?

教導孩子絕對不可以偷盜,很重要,但同時大人也要好好思考,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什麼是必要的(示意圖,非當事人/Jayel Aheram@flickr)

雖然我們一開始就談論了自立,但我並不認為所有的偷盜都和自立有關。以非常單純的情況來說,人在飢餓的時候,如果面前有食物,就算明知道不對,也會偷來吃。為了生存,這是不得已的。為了活下去,我們不能不攝取食物。「攝取」的「取」這個字,也帶有偷盜的意味。為了生存──或者對孩子們來說,為了成長──我們必須有所「取」。這樣想的話,也不妨說孩子之所以偷竊,是為了得到對他的成長來說「必要而不可欠缺」的某些東西。

當然,在一般情況下,人不會用「偷盜」的方式來取得他所需要的東西,而會採取社會所容許的方法;如果遭遇困難,就不得不忍耐著尋求其他的可能性,或甚至只好放棄。可以說,能夠做到這一點的,才可稱為是成熟的大人。教導孩子絕對不可以偷盜,是很重要的,但同時大人也要好好地思考,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什麼是必要的東西。

有關「偷盜」的諮商

長久以來與許多不同的人晤談,討論他們的煩惱,我注意到其中有關孩子偷竊行為的諮商相當多。細節我不記得了,但有一種類型的情況是,作父母的感到不解:自己的家庭一直教導孩子不可以做壞事、不可以偷別人的東西,對於孩子的管教非常嚴格,為什麼孩子還會偷東西呢?

管教孩子是必要的。無法教導孩子不可以偷盜的家庭,不值得討論。

以「了解」孩子的心作為藉口,不管教孩子的家庭,應該要反省。有些這種家庭的孩子,會犯下明顯的、很容易被察覺的盜竊行為,讓人感覺這樣的孩子似乎是想透過偷盜,引起父母的「管教」。這些孩子潛意識裡感覺到「管教」的必要,渴望父母的「管教」。相對的,儘管父母管教嚴格,卻還是犯下偷竊行為的孩子,又是怎麼一回事?這樣的孩子想要的是什麼?答案之一,就在我們先前引用《德米安》的討論裡。大部份這種情況下的偷盜,父母是不知情的。

有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女生,儘管父母管教嚴格,還是偷了東西。母親看到她拿著不是自己買給她的文具,追問之下,才知道這孩子每隔一陣子就會偷一次東西,已經偷過好幾次了。母親在盛怒之下大吼,明明就一再叮嚀她不可以偷人家的東西,「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要孩子拿著偷來的東西,到文具店去道歉,「媽媽不管了!」但是,當這位母親看到孩子一臉茫然地站在那兒,心情突然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孩子的樣子看起來好可憐。她突然想起自己小時候的事。母親總是對她說,「你是個作姊姊的,振作一點!」當她想要黏在母親身邊撒嬌的時候,母親總是揮手把她一把推開。她想起當時自己哀傷的心情。小時候她總覺得「媽媽好冷淡」,但自己現在不正在做同樣的事嗎?想著想著,她不由得拉起孩子的手,兩個人一起哭了起來。

然而,身為母親,接下來該怎麼做才好?她失去了方寸。雖然當下溫柔地對待孩子是好的,但是如果自己代替孩子到文具店去道歉,以管教來說,未免過於寵溺。但是,教孩子一個人自己去道歉,對小學二年級生來說,壓力也太沉重了。話雖如此,那麼自己好不容易長久以來嚴格的管教,又算什麼?於是,她來找我商量,這種時候到底應該怎麼做? (相關報導: 「可怕的兩歲」跟小孩講道理他聽得懂?父母該了解1到3歲小孩教法差很多! 更多文章

這種時候,我不會立刻提出結論。我認為,比起事情怎麼解決,透過這件事情,前來諮商的人發現了什麼、學習到什麼,這個過程更為重要。如果我認真、仔細地聆聽,當事人透過敘述的行為,往往可以將自己某種程度地客觀化,或者重新體驗一次當時的情感,進而自己找出屬於自己的答案。在這過程中,我會適時地提出,孩子甚至做到偷東西的地步,他「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等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