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不停的「選擇」!心理師建議父母,教孩子練習作選擇從吃飯開始

提供機會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練習「作選擇」是很重要的!(取自YOUTUBE)

作選擇就跟呼吸與心跳一樣,只要你還活著,就無法不持續面對這件事情。

從絲瓜大戰說起

在從事諮商心理師的工作之前,我有一年是在國中擔任輔導教師。閒來無事的時候,我最大的興趣就是在午餐時間到人山人海的學生餐廳去「欣賞」孩子買便當。我經常觀察孩子們排隊時忙碌的樣子,他們一邊看著手上的銅板與鈔票、一面計劃著待會要選哪些菜色。當他們看到想要的炸雞腿已經被前面的同學夾完時,還會露出滿心焦慮、苦惱至極的表情。

真的很有趣。

有時候我會故意去和那些沒有夾到限量炸雞腿或喜歡的菜色的同學聊一聊,聽聽看他們當下的感覺和想法是什麼。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莫名喜歡或討厭的事物,而喜歡或討厭往往不需要什麼太有邏輯的理由。就像有些人天生就是用左手寫字,有些人絕對不喝常溫的水,有些人就是需要用右腳跨過機車才覺得能安心騎車上路。那就是一種喜好或行為模式,沒有什麼道理。

大概是我天生缺乏品嚐絲瓜的味蕾,從小我就非常討厭這個根本是來自外星球的植物。光是它的味道、形狀、外皮上的小凸刺都足以讓我全身起雞皮疙瘩,更不用說要去吃絲瓜了,那種糊糊爛爛的口感、近乎野草的腥味,我光是想像,胃就一陣抽搐。曾經有幾次在棍子脅迫的狀況下吃了一小口,結果當場吐了滿地,可怕的是就算漱口好幾次之後,嘴巴裡還是殘留著絲瓜的味道。

你可能會想:「不想吃就不要吃,有什麼好煩惱的? 」

偏偏天不從人願,我們家有一堆親朋好友都種絲瓜,而鄉下人的興趣之一就是相互分享彼此的好東西,因此餐桌上幾乎天天都有各式各樣的絲瓜料理:絲瓜金針菇湯、絲瓜麵線、枸杞炒絲瓜、絲瓜蝦米粥,甚至是絲瓜火鍋等等。

天啊! 根本是絲瓜全餐啊,到底是想逼死誰呢  於是乎,我們家的用餐時間天天都會上演絲瓜拉鋸戰。

「吃一口就好,吃了就給你零用錢去買冰棒。」爸爸使出利誘策略。

「快給我吃下去! 別在那邊拖拖拉拉! 」媽媽經常被我磨光了耐性。

「吼! 胡展誥你快吃啦,每次吃飯都因為你破壞氣氛! 」姐姐很無奈。

面對這些策略,我只能嘟著嘴、緊緊抱住手中的碗,深怕一不小心就讓絲瓜攻城掠地。

也因此,小時候每到晚餐時間我都很緊張。如果是喜歡吃的菜色也就算了,若是討厭的或害怕的,那餐桌上恐怕又是一場「你夾我丟」、「你拿我閃」的硬戰。

我一直很困惑,能夠吃的蔬菜明明就有那麼多種,幹嘛我一定得吃這東西?

媽媽為了幫助我克服「絲瓜障礙」著實煞費苦心,她嘗試了各種烹調方式,像是紅燒、裹粉油炸沾番茄醬、蛤蠣煲湯、慢火炭烤,甚至將絲瓜切成小塊、偽裝在其他菜色裡,最終都是無功而返。

我當然知道為什麼家人會逼我吃絲瓜,那是因為他們擔心我偏食、飲養不均衡,再加上家裡工作真的很忙碌,收攤後家裡有什麼就煮什麼,無法再費盡心思去變出什麼菜色來滿足每一個人的胃口。 (相關報導: 孩子的靈魂單純到只管肚子餓就放聲哭!碎唸不會讓他們懂事,父母這樣做才有效... 更多文章

後來我的家人終於放棄了,他們照樣大快朵頤美味的絲瓜料理,但也允許我能夠花一點時間,從那些料理中仔細揀選出沒有絲瓜的部份。從此之後,餐桌上漸漸出現幸福快樂的時光。從這一刻起,我才終於不再感受到絲瓜帶給我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