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紅土之王納達爾奪下了他職業生涯第12座法網冠軍,讓前晚經歷五盤大戰的年輕好手汀恩再次鎩羽而歸,也宣告今年四大公開賽已經有一半落入年過三十的big3之手。球場上納達爾的表現確實可圈可點,他個人的天賦以及努力絕對值得捧起這座金標,更證實人類可透過科技與專業訓練突破體能的年齡限制。
不過球場外的觀眾反應卻不是這麼一回事。場外觀看決賽的看臺不但沒有坐滿,甚至之前四強賽最經典的費、納之戰,場上也有不少空位。造成票房收入不佳的原因很多,除了天候因素之外,已有百年歷史的法網不但設備老舊、沒有測速器、裁判常誤判又不用鷹眼輔助,最嚴重的是球場沒有屋頂,使得球賽飽受天候因素影響,球員必須面對不可預期的延賽,甚至必須在惡劣氣候下出賽,也讓花了動輒台幣3、4萬元門票的觀眾日曬雨淋,還常常無法順利看完全場。
過去十年ATP網球一直被費德勒、納達爾、喬科維奇big3所壟斷,他們創造了令許多球迷仍津津樂道的經典球賽。不過,由於ATP網球排名對於種子球員的賽事以及優渥獎金的保障,也阻礙了年輕選手出頭天的機會,使得目前男單前十排名中,有6位屬於85~90年代的高齡選手,Big3仍穩居前三雄。以年輕好手汀恩為例,今年25歲的他才在年初剛拿下印第安泉第一座1000分賽事冠軍,後生可畏的茲維列夫、西西帕斯這次連四強都擠不進去,除了技不如人之外,還有整個網球壟斷性的環境使然。

相較於進入八強的種子,是從128強開始打,連7場勝利勝出;但對會外賽的非種子球員而言,必須先打3場資格賽才能進入128強,也就是必須連續10場勝利,才能贏得桂冠,納達爾19歲第一次打法網奪冠的奇蹟越來越難出現。網球本來就是一種貴族運動,除了天賦之外,需要好的教練以及專業團隊,網球大滿貫的獎金雖然越來越豐厚,但幾乎是贏者全拿,形成越來越龐大的專業團隊來協助作戰。
此次冠軍獎金是首輪出局的50倍,即使是主辦單位已經宣示要縮小球員之間的差距,世界排名50的烏克蘭選手斯塔霍夫斯基提到繳納所得税之後,再支付教練以及訓練團隊的薪資,以及比賽期間住宿機票等費用,已陷於入不出敷出的破產邊緣,更不用提今年一月西班牙有28位職業選手涉入打假球案件。相較於其他職業運動,如NBA有最低薪資的保障,網球是收入懸殊的行業,其他百名之外的選手更是自掏腰包陪公子練球,不佳的環境阻礙了許多有潛力的年輕好手轉向其他運動發展,如名將葛拉芙與阿格西之子即轉投棒球。 (相關報導: 葉家興觀點:數位3.0時代,學校仍活在……前數位時代 | 更多文章 )
高等教育陷入階級固化的困境
臺灣的高等教育如同法網一樣,也陷入階級固化的困境。遊戲規則看似人人平等,但是入場取得專業學習時間長、投資人力成本高,但是取得學位之後找不到合適工作,即使勉強有個兼任或專案工作,最終也不見得能夠回本。106學年度臺灣的大學兼任教師人數已達42,579人,已占學校總教師數近五成,也就是有一半的大學老師是兼任,只能靠一小時735元的鐘點費維生,換算成專任教學時數10學分,他們每個月收入僅有29,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