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影響戰後世局的軸心國幽靈─從《黑袍糾察隊》談起

影集《黑袍糾察隊》諷刺的不只是超級英雄,而是美國依靠納粹戰犯建立軍工複合體的二戰遺留問題。(許劍虹提供)

專門拍來諷刺超級英雄的電視影集《黑袍糾察隊》(The Boys),已經於今年10月9日撥放完了第二季的最後一集,給筆者在思想上帶來了極大衝擊。這一系列由亞馬遜影片以同名漫畫為藍本打造的影集,看起來是拍來挖苦《正義聯盟》(Justice League)以及《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等超級英雄,可實際上批判的對象卻是現實上存在的美利堅合眾國,尤其是美國的軍工複合體。

筆者曾在《中華民國的克勞斯·巴比─保密局偵防組上校組長谷正文》一文中,提到二戰結束後美國以及中華民國利用納粹或者日本戰犯反對共產主義的歷史。實際上美國政府不只在軍事和政治上運用納粹戰犯,甚至還基於在科學發展上趕超蘇聯的目標,發起《迴紋針行動》(Operation Paperclip),延攬1,600名以上的德國科學家為美國效力。

然而這些德國科學家,包括後來帶領美國太空總署贏得對蘇聯太空競賽的馮布朗(Wernher von Braun)在內,都有參加過納粹黨,甚至於替希特勒研發致命武器的紀錄。比如由馮布朗設計的V-2火箭就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款的長程彈道飛彈,曾在二戰末期奪走了20,000名同盟國軍民的生命,光是英國就有2,724人死亡。

更令人髮指的是,馮布朗在研發V-2火箭的過程中,還曾挑選被關在集中營的猶太人當自己科學研發的奴工。馮布朗靠著這些累積自猶太人、英國人還有眾多盟軍將士犧牲換來的經驗,設計出農神五號(Saturn V)火箭將阿姆斯壯送上月球的。他固然對自由世界戰勝蘇聯有重大貢獻,卻也不可否認是一個雙手沾滿鮮血的劊子手。《黑袍糾察隊》的故事,基本上也是圍繞著馮布朗的故事在打轉。

賞希特勒一個拳頭,是《美國隊長》系列作品,包括漫畫與電影的招牌標誌。(許劍虹提供)
賞希特勒一個拳頭,是《美國隊長》系列作品,包括漫畫與電影的招牌標誌。(許劍虹提供)

先來談談《美國隊長》吧

在切入主題以前,我們必須要先討論漫威宇宙(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2011年推出的電影,由克里斯·伊凡(Chris Evans)主演的《美國隊長》(Captain America)談起。與1932年誕生的DC超級英雄超人(Superman)不一樣,美國隊長這個角色打從一開始就是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了擊敗納粹德國還有日本帝國這兩個法西斯敵人所設計出來的。

最原始版的美國隊長誕生於1941年3月,即珍珠港遭日本帝國海軍偷襲前的九個月,後來打造出《復仇者聯盟》的史丹·李(Stan Lee)則從漫畫《美國隊長》第三期開始參與這一系列故事的設定。這是為什麼當《復仇者聯盟》在2011年上映時,漫威方面不厭其煩強調美國隊長是第一代復仇者,甚至是第一位復仇者的原因。 (相關報導: 許劍虹觀點:亞洲民族運動浪潮下的日據寶島-回望20世紀台灣人的三條革命之路 更多文章

漫畫中的美國隊長不只毆打希特勒,還曾經與中華民國國軍並肩作戰,仿佛就是二戰美軍的化身,象徵正在凋零的「最偉大世代」(The Greatest Generation)。至於美國隊長是如何從弱不禁風的史蒂芬·羅傑斯(Steven Rogers),搖身一變成為打擊軸心國的超級英雄呢?不同版本的《美國隊長》漫畫、動畫、影集還有電影都有不同說法,我們在此還是以2011年版的電影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