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雙11、黑色星期五到雙12,電商平台優惠活動越來越頻繁,消費者歡喜下訂,往往收到包裹繁複的破壞袋,或是發現一個小商品放在大紙箱內,還填充了許多泡棉。網購垃圾越來越多,台灣如何解決?
雙11、黑色星期五、雙12、聖誕……電商平台的優惠一路殺到年底,根據經濟部統計,今年(2021)網路銷售業績大幅走揚,今年第二季零售業銷售額已比去年同期(2020)成長33.7%,上半年的疫情與下半年的振興優惠加成,2021年的網路銷售額可望創下新高。
隨著網路銷售額成長的是網購包裝垃圾,社區警衛室、回收垃圾車上盡是堆滿了包裝紙箱。根據環保署2020年的委外研究報告,第三季的包裹紙箱重量平均為0.324公斤,比起第二季的0.309公斤還要多,一反過去逐季減少的趨勢,推測原因即是節慶與優惠預購活動。
網購垃圾量1年增加1萬公噸
促銷活動接連而至,業者在大量出貨壓力下,難以選擇適切大小的紙箱,若改以塑膠材質的破壞袋寄出,就會增加垃圾總量。台灣每年約產生近千萬噸垃圾,從2019年到2020年,網購垃圾量從3萬成長到4萬公噸,雖然2021年還沒有最新統計,但數字預估只會上升不會下降。
為了減少網購垃圾,環保署在2019年就推出〈網購包裝減量指引〉(以下簡稱「減量指引」),最終目標在2022年達成10%出貨包裹使用循環包裝的目標,台灣要如何達標?
垃圾減量並非一蹴可幾,〈減量指引〉其實規畫了包裝減量、環保材質、循環包材三大步驟,2019年就開始針對B2C的業者限制包裝材重量與封箱膠帶長度,到了2020年,包裝必須使用可回收的單一材質,且不可再使用燃燒不完全就會產生戴奧辛的聚氯乙烯(PVC),兩項任務大致已達標。
至於推動循環包裝,環保署連續在2020年、2021年也邀集各電商平台推出「網購包裝循環減量計畫」,第一年共補助20萬元,有momo、PChome、台塑購物網與「直接跟農夫買」參與,3個月的試辦計畫結束後,總體而言只有5%的包裹使用、僅有25%的包材成功回收,成效遭到批評。
關鍵1:民眾知情參與
「歸還率是循環包材能不能持續推動的關鍵。」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副處長劉瑞祥分析,循環包材意味著同樣的包裝經過回收、清洗後能被重複使用,若消費者沒有歸還,就得使用新的包裝,那麼原本設計的循環包材也視同一次性包裝。
4家業者的回收率其實落差很大,台塑購物網與直接跟農夫買的回收率都高達8成,相較之下,momo與PChome兩大電商業者的回收率都在2成上下,成為檢討重點。究其運作模式,民眾在消費過程中是否充分了解循環包裝的理念,是重要關鍵。
越來越多人用網路購買商品,各種運送用的紙箱和包材,也讓垃圾量跟著上升(新新聞資料照)
台塑購物網則是與開發循環包裝的團隊「配客嘉」合作,同樣在購物網站上供消費者選擇是否參與循環包裝計畫,有意願參加的消費者在收到商品後,必須主動將循環包裝送回「配客嘉」合作的超商、藥妝店、量販店等回收點。
相較之下,momo與PChome是由大數據及物流中心評估消費者購買的品項是否適合循環包裝箱袋,消費者若收到循環包裝袋,再自行投遞到郵筒或i郵箱回收,雖然免付郵資,但在回收包材的概念尚未普及時,未必知道循環包材的使用方法,不一定會主動將包材回收。
劉瑞祥分析,首先要讓民眾在網購時可以自由選用、了解循環包裝的概念,過去試辦的4家業者當中,台塑購物網與直接跟農夫買是事先讓民眾知情、同意,結果歸還率可以達到8成,凸顯民眾只要知道循環概念就會盡量歸還。
關鍵2:提供誘因與壓力
2020年3個月的試辦計畫共使用8241件、回收2067件,以25%的回收率收場,但試辦計畫沒有因此停歇,今年又擴大舉辦,參與店家增加為8家,包括知名服飾品牌UNIQLO及QUEENSHOP都在內,生鮮食品的鮮乳坊、販賣清潔劑的淨毒五郎也熱烈響應。
今年再次加入計畫的momo則是自行開發循環包裝袋,並和中華郵政合作,凡是收到循環包裝的消費者,都可以透過全台超過1萬個郵筒或i郵箱回收,成功回收的會員也會有下次消費的優惠。momo品質管理部長趙誌傑表示,去年momo僅在部分縣市的物流中心使用,今年將擴大至全台。
除此之外,其他7家業者則都選擇與配客嘉團隊合作,使用率與回收率就仰賴配客嘉所提供的包材與回收站點,在全台六都加新竹市共7個城市,已經有超過400個回收站,回收通路將提供咖啡兌換或商品折價的優惠,提高消費者的歸還率。
momo自行開發循環包裝袋,並和中華郵政合作,凡是收到循環包裝的消費者,都可以透過全台超過1萬個郵筒或i郵箱回收。(資料照,陳定瑜攝)
改變最大的是第二年參加的PChome,去年進行小規模的循環包裝袋推廣,也提供可循環使用的保冷袋,不過歸還的狀況沒有想像中好,所以今年才決定和配客嘉合作,並供消費者在下單時選擇,希望可以提高歸還率。
看守台灣秘書長謝和霖肯定循環包裝的試辦計畫,但他認為若要提高歸還率,除了民眾意願與便利的回收點,押金制也是可考慮的措施,否則很有可能發生民眾收藏循環袋箱而不願歸還的情形,無助於垃圾減量。
的確,目前各電商平台與網購業者都仍是以獎勵方式進行,尚無業者嘗試給付押金,多半強調和消費者宣傳理念與使用方法。劉瑞祥表示,環保不能只是喊口號,而需要找到業者、消費者與物流業者都能接受的營運模式。
劉瑞祥指出,使用循環包裝必須增加包裝、清洗、消毒等費用,前期也必須改版網站並培訓內部人員,業者、消費者或物流業者彼此如何分攤成本成為重要議題,難以一步到位,網購業者可以先設置「循環專區」,從部分商品開始摸索。
關鍵3:包裝規範入法
較有強制力的像是德國在2019年實施《德國包裝法》(VerpackG),新增納管網購商店,必須預先申報包裝的材質、數量等,並繳交一筆相對應的許可費,作為後續的回收清潔費用,若違反規定最高可罰5萬歐元(約新台幣150萬元)。
南韓也立法限制過度包裝行為,禁止發PVC塑膠膜包裝、限制包裝在2層以下,並透過「檢查包裝」、「獎勵標示」、「罰鍰處理」三管齊下落實政策,廠商若不依照政府規定減少產品包裝比率及包裝層數,最高可罰鍰300萬韓元(約新台幣7萬元)。
新加坡早在2007年就開始與民間推動包裝協議,每年訂定包裝廢棄物減量目標,並擬推出「強制性包裝報告框架」,要求年營業額10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每年提供報告,詳列包裝類型與數量,包括產品包裝、塑膠袋、紙箱、木棧板等,並應提出減量報告。
為了運送貨品安全,電商寄送貨物往往要使用複雜的包材,也因此增加了垃圾量。(新新聞資料照)
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就認為,台灣這幾年透過法規已針對塑膠袋、免洗餐具和塑膠吸管逐步禁用,環保署應該要將「網購包裝減量指引」的位階提高,不只是鼓勵業者自主配合,而是在《資源回收再利用法》當中,將電商平台納入管理。
當網購成為生活重要的一環,消費者和生產者都必須善盡社會責任,主動選擇有減量包裝認證的電商平台,並在使用循環包材時增加歸還率,讓包材真的可以循環使用,才能用實際行動,守護我們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