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青大師幹嘛念經濟?大學「志趣不合」休退學人數攀升 學生嘆:像只看名字,就決定跟這個人交往4年

多元入學制度自2002年擴大實施,但大學生休退學人數逐年攀升,而現今的招考制度能不能讓學生找到適合的志向、進入適合的科系,長久以來也一直引發各界討論。(資料照,朱冠諭攝)

我說孩子你問問自己/你想要繼續念書 還是要學刺青/台灣大學裡面沒有刺青系/你未來是個刺青大師 幹嘛念經濟

—— LEO王〈長大十八歲〉

饒舌歌手LEO王的這段歌詞,可說是時下大學生最朗朗上口的句子之一;為什麼要上大學?上大學能做什麼?是教育領域裡一再提起的問題,在社群小編、電競選手、直播主等新興職業陸續出現的今日,大學教育能不能讓學生找到自己的志向、招考制度能否讓學生進入適合的科系,比起能否讓學生上明星學校,恐怕是更值得深思的問題。

休退學人數年年高升 多元入學「適性適才」受挑戰

根據教育部最新資料,大學生休退學人數逐年攀升,106學年度大專校院學生退學數,達到9萬1531人,創下新高紀錄。其中,首要理由為「志趣不合」,占2萬5462人,「逾期未註冊」則有2萬5280人;此外,106學年度辦理休學人數為7萬8220人,整體休學率為6.14%,首要理由為「工作需要」1萬9976人,其次為「志趣不符」1萬1225人。若加上先前休學而未復學者,106學年總休學人數,則來到20萬9392人。

休退學人數、比例逐年攀升,是高等教育近年不斷被討論的話題,其中,「志趣不合」是難以忽視的重要因素,在目標是讓學生更能「適才適性」的多元入學,施行已有17年光陰的今日,其背後意義值得深思。

20160701-SMG0045-001-2016年大學指考登場。(顏麟宇攝).jpg
多元入學實施多年,大學生休退學人數卻年年攀升,根據教育部統計,106學年度大專校院學生退學數達逾9萬人,創下歷年新高。(資料照,顏麟宇攝)

多元入學自2002年施行至今,僅管各大學逐年增加非考試管道名額,相關研究結果也皆顯示,繁星、申請生入學後的學業成績,普遍比指考生好,且休退學率較低,表示穩定度較高。但畢竟大學環境多元開放,課業成績好,不代表就適合科系,沒有休學、退學,也不見得念得歡喜,青年學子在茫茫學海裡的樣貌與困境,仍有待釐清。

上經濟系才知實務課少 政大生:申請前資料不多,親戚答案也很模糊

林誌翔畢業於政大經濟系,當初透過申請入學管道錄取的他,卻在中途一度因為志趣不合,而選擇休學,歷經一番探索後才復學。他表示由於家裡的關係,過去念書考量是能不能賺錢,因此選擇念商科,申請時6個志願都填財金或經濟系,卻在進到大學後,才知道各科系具體差別,發現經濟系跟想像的不一樣,原本以為會有更多實務類課程。

林誌翔表示,他在休學的時候經過思考,復學後才另外去修企管、行銷類課程,對此他認為,一方面是在高中時不會學到行銷廣告,沒有管道接觸類似的東西,而無法知道這是自己想要的;另一方面,高三生能搜集的資料很少,就是透過親戚去問,這個科系是在幹嘛,不過他們給的答案也很模糊,無法知道更多。 (相關報導: 多元入學還是多錢入學?研究指沒偏袒有錢人,偏鄉老師嘆:考試才是資本堆出來的 更多文章

上班、計算機、數學(取自DesignersPics)
政大經濟系畢業的林誌翔表示,當初會選擇商科原因,主要是考量能不能賺錢,但在透過申請進入經濟系後,才發現實務課程並不多。而林志翔也指出,在高三時能搜集的資料很少,即使透過親戚也無法知道更多。圖為示意圖。(資料照,取自DesignersPics)

社區高中諮詢資源缺乏 學生:當時對大學的認識可說是零

世新大學新聞系學生彭宬,高三後由於找不到方向,選擇先去打工、從事社會運動,過了2、3年後,才透過指考分發進入新聞系。談到高中時的認知,彭宬說,當時自己對大學科系沒有任何了解,就像是只看名字來認識這個人,「你找伴侶時不會這樣,我們沒有好的方式來認識這個人,等於高中是只看(科系)名字,就決定跟這個人交往4年。」當時就因為如此,不知道自己要念什麼,所以沒有應屆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