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的政策規劃部門領導人表示,中國經濟不可能發生「硬著陸」,但承認在新一年面臨著下行壓力和風險。
周日(3月6日),中國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在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一場記者會上向各國媒體表示,中國在2016年仍將對全球經濟帶來積極貢獻。
「我可以說,中國經濟是絕對不會『硬著陸』的,」徐紹史說,「所謂『硬著陸』的預言,是一定要落空的。」
他表示中國經濟有「較強的內在支撐彈性空間和抵御風險的能力」,「完全有能力使中國經濟運行在合理的區間」。
過去一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為6.9%,為近25年最低。
總理李克強在周六公布,中國所計劃的2016年經濟增長目標為6.5%至7%,並在未來五年內年均增長保持在至少6.5%以上,並試圖減少對製造業和重工業的依賴,向服務業和消費型經濟轉型,進行重整經濟結構、重組國企等改革。


分析——BBC中文網記者川江北京現場報導
徐紹史的發佈會,主題是闡述中國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經濟政策。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轉型調結構和可能隨之帶來的下崗問題,以及中國經濟轉型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最近兩天迅速成為國際媒體關注的焦點。
徐紹史當天的回應非常有針對性。對於去產能和下崗問題,他明確表示不贊同中國將繼1990年代末之後再次出現「下崗潮」的說法。他舉例說,黑龍江的一家煤礦分流了兩萬多人,採取的是「退養一批、辭退一批、分流一批、協議保留一批」的方式。除此之外,他認為當前中國的整體就業數據還是比較樂觀。
對於中國經濟對全球的影響,他認為中國股市春節休市期間歐美股市出現劇烈動蕩,充分說明中國還不能左右全球經濟格局。
整體來看,中國官員正在藉此次兩會向外界傳遞經濟轉型的信息和信心,並希望下滑的經濟在2016年見底。
針對性的結構調整政策已在去年年底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後陸續出台;但從2016年開始,這些措施的具體實施效果將會受到檢驗。結構調整會遇到哪些阻力、出現什麼問題還有待觀察。

否定「下崗潮」猜測
在中國經濟改革轉型的計劃中,包括了去產能和國企改革等方面的措施。北京在兩會前夕指出,煤礦和鋼鐵等重工業領域將會進行大規模整理,以化解過剩產能;2016年,中國也將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等等領域開始試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北京預計大型產業調整會帶較大程度的工作職位裁減,但徐紹史表示,中國再次出現象1990年代那樣的「下崗潮」狀況可能性不大。
他表示中國宏觀調控部門確實在採取措施化解過剩產能,從2013年5月起就不再批准過剩產能的新項目,而整理過程也較為順利。
「從以往的經驗看,鋼鐵、煤炭這些領域的化解過剩產能,各地政府並沒有找中央政府,他們想了很多辦法,能夠妥善解決職工的安置問題,」徐紹史說。

他表示,五年之內,中國鋼鐵產能將計劃去掉1億至1.5億噸,煤炭產能則要在三至五年內退出5億噸,且減量重組5億噸。 (相關報導: 李克強:今年經濟成長目標6.5%至7% 中國GDP四年後逾90兆 | 更多文章 )
徐紹史同時指出,中央政府撥出了大筆資金作為補助,幫助國企安置職工,不過未透露具體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