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天安門事件三十周年, 當年中共定性為「動亂」,但之後用「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一語帶過。「八九六四」至今在中國仍是個無法公開討論的禁忌。
投入部隊堪比抗美援朝規模
到底八九六四那一夜,天安門廣場及周圍發生了什麼事?目前多只能靠當時的目擊者證詞、研究者蒐羅各種證據史料來還原歷史,進而釐清當年傷亡情況、運動領導人、中共當局的決策與責任。
吳仁華就是三十年來致力於重建六四史實的重要人物。他說:「北京戒嚴部隊投入逾二十萬人,來自北京、瀋陽、濟南及南京軍區,還有中央直屬空降軍,調動和投入規模遠超此前的中印、中越戰爭,堪比一九五○年代抗美援朝軍隊規模。」
一九五六年出生的吳仁華,是八九民運參與者、六四當天的見證人。當時他已取得北大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碩士,六四後他耗時十餘年,爬梳中國官方及各類書籍寫下《六四事件全程實錄》(台灣允晨文化出版)等研究六四史實的三鉅著。他利用考據學等專業知識,設定不下四十組關鍵字,在網路搜索六四戒嚴部隊官兵在論壇的聊天紀錄,點滴拼湊史實。
師領導消極對抗,官兵都心知肚明
吳仁華指出,八九年五月十七日上午,時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家中齊聚中共政治局五名常委趙紫陽、李鵬、喬石、胡啟立、姚依林,還有國家主席、中央軍委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楊尚昆,以及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薄一波。鄧小平提出調動軍隊進京,對北京實施戒嚴。十八日楊尚昆從各軍區調動軍隊進京,二十日凌晨中國國務院總理李鵬簽署在北京實行戒嚴令。
吳仁華指出,調動眾多部隊,這主要是鄧小平為了讓各軍隊彼此制衡,防止兵變。當時戒嚴部隊其實也有抵制情緒,例如這次出席在台北舉辦的六四三十周年國際研討會的海外中國民運聯盟(澳洲)秘書長、前六四戒嚴部隊軍官李曉明所屬的三十九集團軍一一六師已接到前進廣場的指令,但部隊刻意行進緩慢。
「感覺我們師領導消極對抗,非常希望有群眾圍堵。後來沒有群眾圍堵,車隊主動停下來,開始在北京周圍徘徊。」李曉明表示,當時官兵都心知肚明,但沉默以對。
吳仁華推斷,實施戒嚴令前,三十八軍軍長徐勤先拒絕執行戒嚴遭撤職,其餘三十八軍領導可能為了與徐勤先做出區隔,才會在六四屠殺扮演吃重角色。
一開始還有些部隊在進京過程遭學生和群眾圍堵,但六月三日晚上九點至四日凌晨,戒嚴部隊強硬挺進天安門廣場,並實施清場。吳仁華指當時中共高層決議:戒嚴部隊開進如遇阻攔,部隊可採取各種自衛措施和一切手段予以排除。
「解放軍坦克真的有碾壓人民」
吳仁華強調,當時有多個部隊的確接收到可開槍的命令,他認為這一定是經中共高層集體討論,並得到鄧小平許可。李曉明也認為,一旦允許開槍,部分急躁不安、年輕及知識水準較低的軍人就可能不鳴槍警告而直接對民眾開槍。
主要死傷在天安門廣場周遭,吳仁華經過對各戒嚴部隊途經地點和北京各家醫院的資料搜索,確定從六月三日至六月四日清晨,北京發生軍民衝突地點有一百多處,接受死難者遺體和傷員的醫院有八十多家。 (相關報導: 六四30年》隔年「野百合學運」爆發 曾建元:目睹天安門悲劇,台灣領導人避免重蹈覆轍 | 更多文章 )
戒嚴部隊開槍屠殺主要發生在三個區域,主要是第三十八軍掃射木樨地至西單路口,延伸至西長安街一帶,還有在南池子街南口的民眾;空降兵第十五軍在天橋、珠市口、前門一帶開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