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媒體興起的速度,正為現代生活帶來極大的衝擊與改變,現實面向裡,人類必須不斷適應新生活的諸多挑戰,不只是日日緊張,而是秒秒刻刻都必須積極面對。所以新的工作行業陸續出現,而傳統行業若不進行轉化,就只有等著被淘汰一途。舉例來說,過去並不多見的藝術治療,醫療美容與諮商行業,卻在現代生活中,逐漸發展成為最被需要的專業職業之一。
雖然大家都說生活在台灣,是一個到處充滿人情溫暖又多元活力的社會,但是天天上演恐嚇,威脅,唬爛,利誘,控訴,鬥爭的種種政經亂象,大家早就厭了煩了,但是議題好像永遠燒不完,就算換湯換藥,還是一齣齣演不完的超爛戲碼,如果可以換個形式,大家的話題若是改為參與藝文欣賞,那麼社會的文化氛圍是否可以得到轉化的生活情趣?
參與藝術有沒有困難?政府有文化部跟教育部負責藝術教育與推廣,地方政府也設有文化局,各縣市還有文化中心跟各大展演場館。照理說,藝術欣賞早該是民眾生活中,必要的休閒活動,可是偏偏就沒有落實在民眾生活美學的實踐上,探究其主要原因不外是文化價值觀尚未深化建立,其次才是忙碌的生活就業環境與平均收入所得偏低現象使然。
義大利美麗的度假熱門景點菲諾港(Portofino),人口493人,總面積2。6平方公里,是義大利熱那亞省利古里亞的一個小漁村,從十九世紀英國人來到這裡以後,就逐漸發展成為優質的度假勝地。著名的Ermenegildo Zegna男裝公司在此舉辦過35屆的Zegna盃帆船賽;LV、Hermes都在這個村子裡設有專賣店;日本千葉市的海港再發展計畫,就是以這座島作為參考觀摩的依據; 1999年九月,美國佛州狄斯奈樂園更在他們的渡假休閒園區裡複製一座菲諾港,以作為民眾休閒度假的場所。菲諾港的居民也在2013年邀請著名的安德烈波切利Andrea Bocelli 跟表演藝術家們,一起來到這裡舉辦轟動全球的戶外音樂會。

這個例子,讓我們觀察到歐洲國家中,為甚麼可以保有較多文化藝術氛圍的社會面相?人民為何又具有比較宏觀的視野與文化內涵?我認為一個具有優良文化與文明的社會,都會藉由從事文化藝術活動的欣賞,建立其獨特又兼具傳統藝術的文化生活層面,藝文活動不但是生活必需品,更是一份重要的精神食糧,學習藝術是健全人格養成的必要過程,有了這個生活養成,可以培養自重與尊重,也可以在生活中,建立從容自在又兼具優雅的自信。
翻開文化藝術史,每個新的世代都具有新的符碼與創意形式,而現代藝術的趨向不單是多元文化與複合媒材的交互疊用而已,21世紀的當代藝術,已經開創出前所未見的精細與複雜,廣義的藝術再現,跨國跨域的參與整合創作,早已司空見慣並蔚然成形,這班現代列車正航向新生命的創造途中,台灣的能量是否也正蓄勢待發呢? (相關報導: 歷史上的今天》9月13日──文藝復興巨匠米開朗基羅動工雕刻名留千古的傑作「大衛像」 | 更多文章 )
台北藝術大學自1991年起,正式立足於關渡校址,校園建設與環境,在全體師生的經營下,除了作為教育場所之外,更是民眾日常流連的生活美學園地。北藝大多年舉辦大型國際藝術展演活動─「關渡藝術節」,今年已經邁入第23年。2016關渡藝術節以藝術優游全世界,VOYAGE 啓程為主題,以近30個國內表演團隊,超過40場橫跨美洲、歐洲、亞洲藝術之旅,讓觀眾跟著藝術的足跡,得以探索迷人而神祕的萬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