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特蘭提斯」重現人間,全歐洲第一間海底博物館開幕

歐洲第一間海底博物館—「大西洋博物館」自今年二月開幕!(圖/Museo Atlantico@facebook)

你是否嚮往在湛藍的海域中浮潛,看見小丑魚、海葵、海龜的那種海島風情?海島旅遊一直是國人熱門的旅遊行程,說到海島旅遊,除了海底隧道、海底飯店這些認門景點外,你知道現在還有一個像「亞特蘭提斯」般的海底博物館嗎?讓你享受一邊浮潛、一邊踏入另一個世界的特殊體驗!

今年二月,全歐洲第一座海底博物館—「大西洋博物館」(Museo Atlantico),在靠近西班牙的西非蘭薩羅特島(Lanzarote)附近海域開幕!

在 39 英呎(約 11 公尺)深的海底打造這座海底博物館的創意,來自英國藝術家泰勒(Jasonde Caires Taylor),他從 2009 年開始,就已經在世界各地發展海底雕塑的概念,包括加勒比海島、巴哈馬以及墨西哥都有他的創作蹤跡。他的創作靈感大多來自當地的城市與民眾,也時常邀請當地居民當模特兒,重現他們日常生活的模樣。然而這回,泰勒為海底博物館添加了一些不同的元素,包括全球暖化、環境保護以及難民議題等。

目前大約有 70 座雕塑安置在這座博物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兩件大型的藝術創作,最大的一件創作是「The Rubicon」,是三十五尊正在行走的雕塑,它們看似朝一座大門走去,象徵著一條不歸路,仔細看有的人毫無目標、有的閉上眼睛、有的只專注於當「低頭族」滑手機,這是泰勒對全球暖化議題的控訴,認為人們對全球暖化視而不見、不聞不問,正在走向未知的危險,而且沒有退路。

004.jpg
人體雕塑做工精細,就算是衣服的皺褶也十分逼真。(圖/Museo Atlantico@facebook)

每一件雕像不論手指、指甲、皮膚上的皺摺,甚至是髮絲都栩栩如生,泰勒根據人體解剖學特徵雕刻而成。潛入海中觀賞這些藝術品,彷彿時間凝結在一個時刻,而一旁又有魚群自在悠遊,襯托出特殊的對比。

而第二件創作是「蘭佩杜薩島之筏」(The Raft of Lampedusa),描繪了在蘭佩杜薩島發生的難民悲歌,因為位於義大利南部的蘭佩杜薩島(Lampedusa),是難民進入歐洲前,重要的中繼站,而許多難民乘船到達歐洲前,不幸在這片海域喪生。在這個船難的雕塑中,細微刻畫了難民臉部的無奈與憂愁。

01.jpg
作品「蘭佩杜薩島之筏」(The Raft of Lampedusa)指出當前世界面臨的難民危機。
(圖/Museo Atlantico@facebook)

這項作品參考了法國浪漫主義畫家—西奧多.傑利柯(Théodore Géricault)的作品「梅杜薩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將當初畫中描繪的船難與當代的難民議題連結在一起,也呈現了當前國際社會需要面對的人道主義問題。泰勒認為:「這件創作不是要紀念那些已經逝去的生命,而是要提醒人們,要有更大的包容力、共同承擔這樣的責任。」

003.jpg
這些創作不單單是普通的雕塑品,它們也都是人工魚礁!(圖/Museo Atlantico@facebook)

除了讓這些藝術品成為觀光景點之外,這個博物館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就是打造大型的人工魚礁,增加並保護海底生態,也呼應藝術品想表現的海洋生態問題。因此,這些雕塑材質特別選用中性的長效型水泥,讓藝術兼具人工魚礁的功用。這些創作會隨著時間的演進,慢慢化為珊瑚礁,成為海洋生態的平台,吸引更多的海生動植物聚集、繁衍後代,最終與海中生態融為一體。

006.jpg
隨著時間推進,這些創作會有不同的色澤變化。(圖/Museo Atlantico@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