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德國總理梅克爾拜訪前納粹奧斯威辛集中營,並重申她身為德國人深感羞恥,「德國永遠對大屠殺負有責任,這是我們身份認同中不會消失的一部分。」與此同時,二戰的另一戰敗國——日本,則以截然不同的態度面對戰爭歷史及責任。
2017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國際廢除核武運動」 (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Abolish Nuclear Weapons,ICAN)國際營運委員、日本「和平號」(Peace Boat)計畫執行委員會代表川崎哲接受《風傳媒》專訪,批評許多政治人物試圖操弄民族情感,藉以否認戰爭事實甚至正當化戰爭罪行,強調「淡忘歷史是日本之恥」。

兩次改變終身的旅行
川崎哲8日受龍應台文化基金會邀請來台,以「我們為什麼推動和平教育?」為題,在台北沙龍講座分享多年推動和平教育的經驗。接受《風傳媒》專訪時,川崎哲提及人生中的兩段改變他終身志業的旅程。

1980年代初期,川崎哲的父親帶他到廣島遊玩,卻碰上當地的反核武遊行,遊行的規模與參與人數,都深深震撼年僅14歲的川崎哲。雖然對當時的他而言,核武還是個太遙遠的名詞,卻從此種下對相關議題的深刻印象與關注。 (相關報導: 台北沙龍》航向理解與和平!載日本兵造訪南京、讓美軍後代與原爆受害者面對面……認識「大海學校」和平號 | 更多文章 )
幾年後,就讀於東京大學的川崎哲展開環球旅行,這位年輕背包客的足跡踏遍全球,甚至包括戰火方歇的兩伊(伊拉克與伊朗)。川崎哲親眼目睹戰爭蹂躪後的滿目瘡痍,卻也為當地民眾的溫暖接納所感動,沒想到返回日本不久就碰上波灣戰爭爆發,日本政府甚至擔綱協助美國盟軍的角色,深感不滿的川崎哲加入學生反戰組織,從此投身和平倡議至今,其後加入和平號與ICAN的運作。
事實上,和平號的成立也與日本的歷史教育爭議有關——1980年代,日本部分出版社有意修改歷史教科書內容,淡化日本在二戰時期犯下的戰爭罪行,甚至要將所有涉及「侵略」的字眼移出課本外。
面對相關爭議與鄰國的抗議聲浪,日本政府卻採取迴避態度,也引發一群大學生的不滿,在1983年自行組織一艘名為「和平號」的船,前往曾被捲入戰爭的亞洲各國,尋訪親歷戰火的當事人,深入了解當地的戰爭經歷。
#Peace Boat (Peace Boat), pacifist NGO based in #Japan , will touch #Cuban port for the 18th occasion next July 17th. The ship left last May 8 from Yokohama port and in its journey through 23 countries will advocate for a world free of #nuclearweapons @CubaMINREX pic.twitter.com/sYvcung3Li
— María del Carmen Herrera Caseiro (@MaryCHerreraC) June 25,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