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原子彈爆炸,人們心中浮現的照片大多是爆炸後產生的蕈狀雲......但人們比較少看到的是,在蕈狀雲下那些受害者的面容。」
——川崎哲
對於生活在台灣的你我而言,對核子武器的印象大多來自國際新聞版面,看似距離日常生活再遙遠不過。但事實上,當前全球的核子武器總數約為13000枚,僅只一枚核彈都是對全球社會活生生的威脅。
「國際廢除核武運動」 (ICAN)成員川崎哲(Akira Kawasaki)、日本「和平號」(Peace Boat)計畫執行委員會代表川崎哲接受《風傳媒》專訪時坦言,作為全球唯一曾受核武攻擊的國家,日本有責任向外界傳遞使用核武的歷史教訓,但一位南韓核爆倖存者的證言警醒了他——核武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台灣身為國際社會的一員,也能為打造「無核武世界」出一份力。

我們與核武的距離
自2008年起,日本「和平號」發起「原爆者地球一周」(Hibakusha Project)計畫,邀請廣島、長崎原爆倖存者登上郵輪,與全球各地的青年學子及乘客面對面交流、分享親身經歷,也成為ICAN的夥伴組織。在參與者的熱烈迴響下,原本預計為一次性的計畫改為年年舉辦,迄今已有超過180名生還者登船。
川崎哲還清楚記得,有一回和平號在新加坡停泊,一名原爆時居住在日本的南韓籍倖存者訴說完個人經歷後,當地高中生提出一個相當尖銳的問題:「難道你不會因為原子彈落在日本感到開心嗎?韓國因此(從殖民中)解放了。」
而那位原爆倖存者則這麼回應:「一方面來說,我確實感到開心,因為戰爭結束了,我可以回到祖國,但想到在廣島的日子......原子彈的高熱使我的皮膚嚴重灼傷,這樣的情況無論如何都令人無法接受。」他接著強調:「因此,原子彈爆炸不只是日本應該關注的議題,而是關乎地球上的全人類。」 (相關報導: 台北沙龍專訪》政客洗白二戰侵略事實、慰安婦不為人知……「和平號」代表川崎哲:遺忘是日本之恥 | 更多文章 )
致力讓原子彈走入歷史的ICAN
面對「持有核武是基於安全理由的必要之惡」等常見質疑,川崎哲則相信核彈頭無法阻止戰爭——部分出自於美國帶來的壓力,北韓自2006年開始發展核武,坐擁全球最多核彈的美國,卻無法阻止北韓,這證核武不會帶來和平與安全,反而會製造更多的核武、增加戰爭可能性。而成立於2007年的ICAN,便是攜手全球各地超過500個組織伙伴,致力讓原子彈從此走入歷史的倡導者。
Hiroshima survivor Setsuko Thurlow accepted the Nobel Peace Prize last year on behalf of @nuclearban who were awarded the 2017 Prize. She describes how she sees the Treaty on the Prohibition of Nuclear Weapons, which opened for signing a year ago today, as a force for good. pic.twitter.com/fpB5oAw8pa
— The Nobel Prize (@NobelPrize) September 20, 20182017年,ICAN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並由原爆倖存者瑟羅節子(Setsuko Thurlow)上台領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