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超過一年,不進修、沒兼職…這經歷為何在美國被當成人才?職場專家:台灣企業該換腦袋了

為何職涯中斷在台灣被當作黑歷史,在美國卻成為需要特別凸顯的人才標籤呢?(圖/取自 pakutaso)

你有過職涯中斷的經驗嗎?如果超過三個月,甚至半年,在重返職場,求職面試的時候,都會感受到或多或少的另類眼光,包括更多的懷疑、更多的否定,以及有可能找到更低的職務、更少的薪水。職涯好像只要有中斷,就不知不覺在身上貼了不少負面標籤,企業就會懷疑:

「你是不是哪裡有問題,但是隱瞞不說?」

「你是不是能力不行,為什麼好好的要離職這麼長的時間?」

「你是不是人際關係有狀況,錄用了可能會有麻煩?」

LinkedIn顛覆性做法:為「職涯中斷」去汙名化

這是什麼?

說起來,這就是求職歧視!

但是,LinkedIn被稱為「商業人士使用的fb」,最近有個革命性的做法,在個人資料欄裡多設一個類別供勾選:「職涯中斷」,這是因為這兩年多來新冠疫情造成美國大離職潮,《財星》(Fortune)雜誌50大企業有將近40%推出「職涯重返計畫」,企業能夠快速篩選出曾經有職涯中斷的人,加以雇用或試用。

我看了這條新聞,深感兩國文化差異之深到如此地步!當我們必須隱藏職涯中斷「黑歷史」的同時,美國卻在鼓勵上班族亮出這個底牌,以供正確辨認,因為貼上「職涯重返計畫」標籤的職務,其他人是不能應徵的。

自然地,奇怪的事也就發生了,求職專家居然要教導這些人如何不被「電子篩選」給刷掉,比如小心避免提及你在這段期間有做過以下3件事:

1.任何進修

2.任何志工

3.任何兼職、接案或實習等

是不是匪夷所思?在美國的「職涯重返計畫」中,符合條件的人必須中斷至少1至2年以上,而且在履歷上不要出現以上3件事,否則系統會自動判斷你不夠「血統純正」,不算是真正的職涯中斷一族。相反地,來看看台灣的現場,實際情況是如何的﹗

誰都會有事,都會有空窗期,但台灣就業市場是相當殘酷的

當有年輕人來跟我說,他想休息一下,前面工作操得太累了,也想好好思考一下未來要走哪條路,或是學習新技能。我都會替他們緊張,如果說要休息三個月的,我就會請他只休息一個月,並且暗示他找工作未必很快就找到;如果說要休息半年的,我會加上一句:「年輕人好端端的,幹嘛要休息這麼久!」

另外,我也遇見過不少中年人,大約以這兩種人居多,第一種人是全職媽媽,在家生養小孩,沒外出工作長達15年以上;第二種人是照顧生病的父母,也是以女性居多,時間就難說了,但是幾乎都在10年以上,有的是照顧完父親,父親走了,母親又生病了,就這樣一直在家裡當照顧者,沒辦法走出來。

家人需要有人陪伴和照顧,而他們也付出最寶貴的青春年華犧牲奉獻,能夠說他們在職涯做錯選擇嗎?當然不能!可是在台灣,就業市場就是這麼殘酷,企業不僅不能接受空窗期這麼長更別說這些女性此時此刻不少人已經在40至50歲之間,求職面對的考驗更加嚴苛,選擇性也更少。 (相關報導: 公務員當13年不如科技業2年?內行人曝4大優勢完勝:老了就知道 更多文章

這也使得有些女性在剛生小孩後來問我能不能辭職,我都會盡量勸退這個想法,請他們另外尋找社會資源,比如可信賴的保母或育嬰中心。不過我會再加上一句:「如果家裡不缺錢,往後也不怕找不到工作,那麼孩子是這輩子最值得的投資!」你就看得出我的立場,其實我是支持母親有段時間陪伴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