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一堂要價三十萬四天課程,如何吸引明星球星爭相報名?哈佛最年輕教授教會了他們這件事

Anita Elberse在這堂熱門選修課中,教導學生們如何在激烈競爭中擬定專屬自己商業策略。(圖/創新拿鐵)

如果你喜歡看籃球節目,對綽號「閃電俠」的NBA球員Dwyane Wade應該不會陌生,他和唱片熱賣20年的饒舌歌手LL Cool J,以及超級名模兼企業家Karlie Kloss等人,都爭相參加一堂由哈佛商學院開辦的選修課程。

在這堂課中,周遭的同學都是在體育、音樂、影視或商業上有傑出成就的人。而能將這麼多各據一方的成功人士齊聚一堂的,就是這位在38歲時成為哈佛商學院最年輕終身職教授的Anita Elberse。

1.「砸大錢、拍大戲」是娛樂事業成功之道

Anita Elberse來自荷蘭,從小喜愛看電影、體育節目及聽音樂,她對成為演員、運動員及音樂家沒有興趣,卻喜歡研究這些行業賺錢的秘訣,以及崇拜有傑出表現的運動員和演藝人員。後來她便選擇有關娛樂產業的研究,擁有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的博士學位,鑽研時代華納、漫威(Marvel)、美式足球(NFL)及美國職棒大聯盟(MLB)等空前成功的娛樂事業背後的經營策略,並著有《賣座強片:轟動、冒險及娛樂大事業》(Blockbusters: Hit-making, Risk-taking, and the Big Business of Entertainment)一書。

現年46歲的Elberse教授目前在哈佛商學院開設MBA課程,學生裡許多是葛萊美獎得主、最有價值球員(MVP)及媒體企業CEO。這些娛樂明星們在課堂上學習如何利用自己的才能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而企業CEO則學習如何將娛樂產業的成功策略應用在自己的商業世界中。Anita Elberse藉著與他們接觸的機會進行無數的一對一訪談,累積了數十個電影、電視、音樂、出版、運動等娛樂產業的公司案例。

以華納兄弟公司(Warner Bros.)為例,當新總裁Alan Horn在1999年上任時,便決定自公司每年出產的25部作品裡,篩選出4到5部投入驚人的製作費與行銷總預算,要將它們打造成最多人關注的年度大片。其他電影公司雖然偶而也曾製作過幾部高預算的電影,但基本上仍是採行將預算平均分配在眾多小型電影的保守方式,從來沒有人敢將「砸大錢、拍大戲」的高風險模式,做為公司的經營策略。

Alan Horn說:「在電影這一行,無論製作預算是一千五百萬美元、還是一億五千萬美元,對消費者來說票價都是一樣的,因此大部分的老闆都不會想多花錢製作電影。但我們拍電影的目的不就在於吸引人們花錢進電影院嗎?因此理論上製作成本愈高的電影,應該愈能吸引潛在觀眾看我們的電影。

所以為了吸引觀眾,你必須花大錢聘請高知名度的電影明星,必須花大錢拍特效來吸引觀眾,而且你必須讓觀眾走到哪裡都看到你的電影宣傳,必須將它當作一件年度大事來行銷,因此更要集中火力投入大筆預算。」於是接下來的幾年,Horn努力在華納兄弟公司實施這個「砸大錢策略」。 (相關報導: 帶保溫瓶挺環保,用錯材質耗費資源竟比瓶裝水高三倍!美女律師研發「真」環保水瓶引旋風 更多文章

 (圖/創新拿鐵 提供)
(圖/創新拿鐵)

而在此同時,華納的對手NBC環球媒體集團(NBC Universal),則實施與華納正好相反的策略。其執行長Jeff Zucker表示:「我們追求的是利潤而不是收視率。」因此採取了一切能增加利潤與降低風險的措施,努力縮減電視網日漸升高的節目製作成本,不再把錢賭在最昂貴的戲劇製作上,而是專注於以較合理價格購買節目版權。NBC不再依賴一集要價數十萬美元的一線演員與製作人,並削減影集的首集拍攝預算,理由是首集的製作費通常是後續播出影集的數倍,但卻很少能評估出觀眾對影集的喜好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