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歷、高收入者為何紛紛把房子「換小」?低物質慾望、高生活品質,全球吹起微型房屋旋風

強調低物質慾望、高生活品質的微型房屋在世界各地吹起風潮(圖/Unsplash)

想過自在生活,有時得從小處著手。近年廣泛發展的「微型房屋運動」,讓不論是年輕人,還是快要退休的老年人,都能從高昂房價中脫身,擁抱財務自由,從小生活中實現大夢想。

創新點:生活要小,夢想要大

本文3大重點:1. 住小房子擺脫房貸,不讓屋子左右了生活。2. 微型房屋運動追求簡單生活,邁向人生自由。3. 微型房屋擁有者學歷及收入都比其他人高。

1. 住小房子擺脫房貸,不讓屋子左右了生活

每個人都想住大房子,除了住得舒適外,也可以放較多東西。但現年21歲的數位企業家Brent Heavener卻喜歡小房子,他在Instagram上有70.8萬名粉絲,建立的@tinyhouse帳號,蒐集了全世界許多小房子的照片,並精選了250張,在2019年9月10日出版了名為《小房子:生活要小,夢想要大》(Tiny House: Live Small, Dream Big)的書。

(圖/Barnes&Noble)
(圖/Barnes&Noble)

Brent Heavener 16歲時,父親給他看了一張貨櫃屋的照片,他才發現除了傳統房子外,也可以用創意來搭建舒適的小空間,從此激發他對小房子的興趣。這本書裡紀錄的是他蒐集的各種袖珍住所的照片-從貨車、小船、樹屋到小木屋。這些小房子容納不了太多東西,但能讓生活更輕便,世界更簡單,且仍具房子的功能及設計。

為了呼應書名《生活要小,夢想要大》,這本書的尺寸也比一般書小,大約只有三分之二,裡面有世界上最小、效率最高的房屋,Brent Heavener並訪談屋主,蒐集到不少有關居家的常識。

例如居住空間多大才夠?Brent建議大家不妨拿起紙筆,寫下所需要的生活物品,然後再把沒有了也可以活下去的東西劃掉,最後把剩下的東西和小房子裡可以容納的空間(11坪以下)進行比較,找出一個平衡點。

如果不習慣房子一下子變得太小,Brent建議可以慢慢來,先把房子縮小到現有生活空間的一半,然後再縮小到最終的目標。重點是如果能因此擺脫銀行抵押,無房貸一身輕,就能不再成為屋奴,擁有無限的自由,從此依自己的方式安排住家,而不是讓房子左右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圖/SFGATE)
(圖/SFGATE)

2. 微型房屋運動追求簡單生活,邁向人生自由

這種強調自主生活的主張,便是近年來「微型房屋運動(Tiny house movement)」廣泛發展的原因。想住微型房屋的人,基本上是想過著簡單生活(Tiny Life),因此藉著擁抱狹小生活空間簡化生活,進而帶來財務以及生活上的自由。

典型的美國房屋,面積約為2600平方英尺(約73坪),而微型房屋,面積在100至400平方英尺(約2.81坪至11.24坪)之間。建造微型房屋已成為一種社會運動,雖然加入微型房屋沒有任何限制,但當人們過著「簡單生活」時,通常他們的小房子會落在400平方英尺(11.24坪)以下。 (相關報導: 租屋補貼假利民?教你如何自救便宜租好房!小資租屋理財術!【下班經濟學】 更多文章

微型房屋可以租用或自有,可以選擇有輪子的微型房屋,也可以將微型房屋安置在地基上。大多數的微型房屋擁有獨立的結構,但有些會依附在其他更大的建築物土地上。有些微型房屋是由屋主自己設計和建造,而另一些則是購買現成的拖車。微型房屋具有各種形狀和大小,但原則都是可以在更小巧,更高效的空間中讓生活更簡單。

(圖/Daily Mail)
(圖/Daily 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