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點心時間結束後,我和Claudia帶著十個孩子在教室裡進行下午的音樂律動時間。剛結束假期的Claudia從南非帶回來的叢林音樂CD是近日幼兒園的金曲大熱門,孩子們隨著音樂左搖右擺,開心地一下學大象揚鼻踏步,一下學獅子開口嘶吼,大家跳得正起勁時,Isabelle突然哭了起來,一直吵著要Claudia抱。
關於Time -Out (靜坐),你怎麼看?
兩歲多的Isabelle,堪稱兩歲貓狗嫌(terrible twos and threes) 的最佳範例之一。昨天早上步行去Alster湖畔野餐時,也一路吵著要坐推車不想自己走,我因為要照顧新入園的孩子所以未能同行,但中午開會時聽到兩位德國老師跟我說明一早出遊的狀況,知道在去湖畔的路上Isabelle走沒多久就火力全開,放聲大哭著要人抱著她走,兩人座的推車上頭只坐了剛滿一歲的Simon,空位不是沒有,但孩子到底是真的走不動,還是不想走?
清楚判斷孩子狀況之後,Isabelle的哭聲並沒有讓兩位德國老師退讓底線,即使從幼兒園走到湖區原本只需十五分鐘,走走停停花上多一倍的時間也得耐心撐完全程。

早上哭鬧完一輪的Isabelle,下午在大家進行音樂律動時又重施故技,Claudia原本手牽著Milan跳舞無法抱著她,Isabelle於是加倍使勁把哭聲音量開到最大,逼得Claudia只好放開Milan,換牽著Isabelle的手並輕聲安撫著說:"oh Belle, I can't carry you now, let's hold hands and dance together!"( 我現在沒辦法抱妳,我們手牽手一起跳舞吧!)
Isabelle沒能得到正面回應便整個抓著Claudia的兩腿大哭,Claudia這下想跳舞也跳不了,又哄又摟著Isabelle想讓她冷靜,她卻愈發毫不客氣地狂哭。
原本歡樂動感的叢林舞蹈頓時大失控,充滿了Isabelle超高分貝的哭聲和趁混亂滿場瘋跑的其他孩子,這樣的失序狀況持續了快十分鐘後,我轉身向Claudia始個眼色「妳要不要處理一下?需要幫忙嗎?」
「我事實上根本不知道能怎麼做。」她苦笑的表情透露出求救訊號。
當下我立馬把Isabelle抱出音樂教室,把她交給教室外的另一個德國老師凱莎。
「怎麼一回事?」凱莎問「She just needs a time- out. 她需要冷靜一下。」我簡短回答,隨即返回教室重新進行活動。
沒有向凱莎解釋太多的原因,是因為我很清楚她知道應該怎麼做,跟我之所以這樣處理的理由。 (相關報導: 小孩暑假都很晚睡,開學後天天遲到該怎麼辦?心理師教你4招戒掉孩子的「上學拖延症」 | 更多文章 )
Time-Out對一些家長或幼教老師而言,或許是堅持不體罰後的最後手段。
他們認為不打罵孩子可以,但總得有方法讓孩子知道底線在哪,所以靜坐(Time-Out)就是另一種可被接受的處罰手段。我和多數的德國幼教老師卻認為,Time-Out在很多時候,反而是幫助很多幼齡孩子情緒高漲時的一種調節方式,而不是處罰,它讓孩子在當下無法疏通的情緒能藉由環境改變而得以紓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