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李忠謙專欄:新冠肺炎若成為「地方性流行病」,我們該如何「安全地與病毒共存」?

北歐國家丹麥2月1日起取消所有新冠管制措施,就連在公車站也可看到民眾已無需佩戴口罩。(美聯社)

當世界各國開始陸續取消疫情管制,「與新冠共存」逐漸成為「封城」與「清零」之後的應對新冠病毒的主流戰略,同時也露出了人類社會回復正常的曙光。其實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主任瓦倫斯基(Rochelle Walensky)去年12月就曾指出,新冠肺炎很可能成為美國乃至於全世界的「地方性流行病」(簡稱「地方病」),有如流感一樣每年帶給我們一些應對起來力所能及的挑戰。與「大流行」(pandemic)相對的「地方病」(endemic)這個概念,似乎也成為疫情結束的關鍵字。

要是按照美國防疫官員的設想,新冠病毒真能轉為「流感化」(某種「地方病」),即便我們還沒有辦法徹底消滅它,至少流行性感冒不會比普通感冒更讓人擔憂,過去兩年造成全球大流行的新冠病毒,終於要收起它的獠牙。密西根州立大學醫學院院長艾倫·蘇沙(Aron Sousa)今年1月底也在寫給學生的公開信中宣稱:「對於已接種疫苗的人來說,他們死於Delta種病毒的風險,跟一般美國人死於流感的風險相同、甚至還會更低」,「Omicron跟新冠疫苗即將把我們帶往一個能與新冠病毒共存的合理新世界」。美國總統拜登上個月則在白宮的演說中強調:對尚未接種疫苗者來說,新冠病毒仍處於大流行狀態

南韓新冠疫情:Omicron肆虐下,當局盡可能往與病毒共存發展。(AP)
南韓新冠疫情:Omicron肆虐下,當局盡可能往與病毒共存發展。(AP)

哈佛大學的免疫學與傳染病教授葛拉格(Yonatan Grad)在哈佛公衛學院的新聞稿中則表示,成為「地方病」意味著新冠無法清零、不會消失,但疫苗接種與自然感染能讓更多人獲得抗體,從而病毒傳播情況獲得大幅改善,新冠的住院與死亡率也會明顯下降,但這仍意味著每年會有2到6萬人會因新冠病毒死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醫學教授史都華‧雷伊(Stuart Ray)也對《科學》雜誌強調:「對『地方病』的誤解就是『這只是輕微的疾病或感染』,因為『地方病』不意味無害、而是疫情的相對穩定和可預測。」葛拉格也承認,要預測新冠病毒何時變成「地方病」並不容易,這取決於病毒本身的傳播性、人類社會的管制情況、以及透過疫苗與感染獲得的抗體能持續多久。

正當東亞的日韓港等地都為疫情所苦,許多國家即便尚未將疫情曲線壓平,卻已搶先宣布進入「與新冠共存」(或「與病毒共存」)階段。包括北美與歐洲的部分地區都解除了疫情管制,將新冠病毒當成是流感一般的「地方病」來對待(像是不再有社交距離與佩戴口罩的防疫要求)。像是丹麥2月初就率先宣稱「新冠肺炎不再是具有社會嚴重性的疾病」,甚至取消了幾乎所有的新冠管制措施。問題是,丹麥在宣布這項作法時,新冠死亡率與住院率仍在持續攀升。 (相關報導: 別以為新冠病毒不感染小孩!確診兒少出現9大徵兆,當心轉重症 更多文章

最新一期《科學》雜誌封面。
最新一期《科學》雜誌封面。

2月18日出版的最新一期《科學》(Science)雜誌警告科學家警告「將新冠視為地方病為之過早」(Scientists call ‘endemic’ message premature),而且這種做法正在削弱國際社會應對新冠大流行的承諾,甚至可能導致各國政府對未來的變種病毒株毫無準備。美國生醫重鎮斯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的傳染病與免疫專家克里斯蒂安‧安德森(Kristian Andersen)正是來自就是一位來自丹麥的科學家,他對《科學》雜誌表示,「錯認地方病」最能說明丹麥為何執意解除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