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專訪林毅夫 被通緝的經濟學家

從叛逃的國府軍官到中南海經濟智囊

一九七九年五月十六日夜裡,金門東北角的馬山發生了一件震驚台灣軍方的大事。在這個金門島防衛部隊最前哨的馬山,一位上尉連長游泳兩公里,投奔對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這位當時二十七歲的年輕軍官叫林正誼,更早念大學時代的名字叫林正義,到了中國大陸後,他又改名叫林毅夫。

談叛逃∣鐘鼎山林人各有志

「林正義時代」,他在台灣已經是個小有名氣的人物。他在七一年進入台灣大學農工系,並擔任一年級學生代表會的主席。當時正值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之際,林正義熱中學運。七二年寒假他赴成功嶺受訓時,決定轉到陸軍軍官學校念書。他當時說,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宣布要訪問中國大陸時,就決心要從軍報國,在成功嶺接受八周軍事訓練更強化他從軍的決心。這個符合蔣經國「吹台青」標準的宜蘭子弟,成了國府宣傳樣板,軍校畢業後被送到政大念企管研究所。

赴中國後,林毅夫更開展了傳奇的人生。他先在北大拿到經濟學碩士,後來進入美國市場經濟學重鎮芝加哥大學拿到經濟學博士,成了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批留美取得經濟學博士的「海歸派」;九四年他與張維迎等六人創辦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成為中國政府重要的智庫,如今這個中心變成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二○○八年,他更成為第一個來自開發中國家的世界銀行(World Bank)首席經濟學家,統領著一千位世銀的經濟學家。

五月十日,就在林毅夫「叛逃」至對岸將滿四十年前夕,《新新聞》及《風傳媒》採訪團隊在北京大學採訪了他。六十七歲的林毅夫理著平頭,目光炯炯,但回憶起四十年前離開台灣來到中國大陸的往事,不禁眼眶微紅、數度哽咽難言。

「我沒有愧對老師、愧對朋友。」林毅夫停頓了許多,平息了翻騰激動的心情,才擠出這一句話。「台灣人說憨人有憨福。」他說,自己在台灣軍校的老師、部隊的長官與學長都很照顧他。「應該說大家追求的目標都一致,都是追求中國強起來,只是鐘鼎山林、人各有志。既然大家追求的目標都一樣,我不希望我的所做所為造成別人的負擔。」

六年前,林毅夫在美國接受媒體訪問時曾解釋,當年他會選擇五月十六日這個日子離開,是因為他在二月十六日調離原營隊,當時規定,一個人離開原營隊三個月,之前的長官不負政治責任;若到任新單位不到三個月,當時的長官也不用負責。選擇當天離開,兩位長官因此都沒責任。「比較幸運的是,似乎沒有人因為我到大陸來而受到連累。」他的前一任連長是高華柱,後來擔任了國防部長;後一個連長侯金生,則在他叛逃三個月後申請退伍。

20190514-林毅夫專訪-叛逃40周年專題。時任中華民國陸軍上尉連長的林毅夫,於1979年5月16日由金門叛逃至中國。(呂紹煒攝)
林毅夫指出,發展中的經濟體要追趕上已開發國家,一定要靠政府運用產業政策。(呂紹煒攝)

談人生轉折∣追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不過,林毅夫至今仍因叛逃而被中華民國通緝中。一二年林毅夫表達返台掃墓意願時,當時擔任國防部長的高華柱說,林毅夫是《陸海空軍刑法》「投敵罪」的繼續犯,若大法官對有關法律有不同解釋,他就會離職,「我在的一天,這件事情就會堅持,我為政策負責。」至於後來與高華柱是否有連繫?林毅夫只笑著說:「心有靈犀吧!」 (相關報導: 呂紹煒專欄:林毅夫─從華盛頓共識到北京共識 更多文章

至於另一個當年同樣是台大學生轉陸軍官校的陳憲良,曾抱怨被軍方暗中列為「重點考管人員」,升遷受影響。林毅夫則回應說:「陳憲良是不是受到我影響?是不是真這樣子?如果真的是這樣子,我抱歉──但是他也到美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