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興專文:我的表弟─四十年回不了家的林毅夫

2004年11月,林毅夫在日本輕井澤。(李建興提供)

「基於對歷史的癖好,我特地去參觀了許多名勝古跡,但是長城的雄壯,故宮的華麗,並沒有在我的心裡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戰國時代,秦李冰父子在成都所築的都江堰,由於都江堰,使四川成為天府之國,而始建迄今已近三千年,但它還在惠及衆生,當我站在江邊,聼那滔滔的水聲,真讓我有大丈夫若不像李冰父子為後世子孫千萬年之幸福,貢獻一己之力量,實有愧此生之嘆!」

這是我表弟林毅夫到中國大陸不久寫給我第二封信裡面的一段。

林毅夫,現職北京大學教授、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南南合作與發展研究院院長、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及名譽院長,於 2002年因為居住在宜蘭的父親過逝,本來打算以低姿勢回臺奔喪,未料被媒體曝光並抖出二十三年前他從金門前線游泳到中國大陸的往事。1979年臺灣尚未解嚴,兩岸仍處漢賊不兩立的敵我對立之中,大陸剛剛開啓改革開放,比起已經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臺灣,各方面都落後許多。這消息的傳開果然震撼了臺灣社會,將近一個月各種媒體競相報導關於他的消息,是否能回臺灣?在贊否世論二分的情況下,他的返鄉念頭不得不被打消。在徴得我表弟的同意下,我將他投奔大陸不久寄給我的兩封信公開出來,希望外界能理解當年他冒險游泳到對岸的心路歷程,而以平常心來看待此事。

 圖1,林毅夫抵達大陸後給作者的信。( 李建興提供)
圖1,林毅夫抵達大陸後給作者的信。( 李建興提供)

(一)故郷時代的回憶

林毅夫原名林正義,小我1歳,與我同樣出生於風景秀麗,民風淳樸的臺灣宜蘭,可能是年紀接近以及談話投機,我倆從小就喜歡在一起遊玩, 長大以後一起讀書談論世事。我表弟從小就表現出無比的勇氣與對理念的固執,記得在小學的時候,有一天在他家門前的水溝邊玩耍,有一位身體高大的中學生前來欺負他,爭吵後打起架來被摔倒在地上,不過馬上爬起來再打下去,再次被摔倒後同樣爬起來又繼續下去,毫不退縮,經過幾番之後反而是那大男孩害怕起來跑離開現場。也還記得在中學的時候,有一天晚上來到我家,當時父親跟親朋們在談論社會上一些不合理的現象,他在旁邊聼了不以為然插了嘴表示意見,大人們則說孩子不懂事,我表弟很不服氣就要爭論起來的時候,我拉他離開到外面騎腳踏車散心,一路上悶悶不樂一言不發,只是咬破了自己的指頭以血滴在手帕上寫了幾個字,我已忘了是什麽字。我倆在中學時代(前省立宜蘭中學),最高興的事是放學後晚上騎著腳踏車,一邊逛街一邊聊天,從生活中的芝麻小事談到社會國家的天下大事,當年吾輩接受的是國民黨所編寫的大中華思想教育,認識到近代史的中國是一個積貧積弱的大國,飽受列強的侵略與瓜分,並處於分裂的狀況,只是我們懷疑國民黨是否如教科書所描述的那麽的偉大,而共產黨則是那麽的邪惡。 (相關報導: 多維觀點》林毅夫:開發中國家需要新的經濟理論 更多文章

圖2,作者(右)大一,林毅夫(左)高三的時候與作者姊姊的孩子在家裡後院合照。(李建興提供)
圖2,作者(右)大一,林毅夫(左)高三的時候與作者姊姊的孩子在家裡後院合照。(李建興提供)

林毅夫從小就喜歡讀歷史書物,並有崇高的理想與抱負,想要為中國的富強做一番轟功偉業。他首次將自己的抱負付諸行動是在臺大一年級,參加成功嶺寒訓後毅然決定投筆從戎,當時的參謀總長曾召見我表弟,建議可以轉到軍校中比較有人氣的中正理工學院或是空軍官校,他的回答是「我是來此接受磨練的,要選擇的當然是訓練最嚴格的陸軍官校」。從最令人嚮往的臺灣大學,轉到一般學生都不願進去的陸軍官校,每當我表弟穿著軍校制服,到臺北醫學院(現臺北醫學大學)附近的吳興街來找我的時候,是可以感覺到他雖然各項成績表現優異, 但談笑的眉宇常常流露出一絲惆悵,曾經寫信鼓勵他談到人各有志,只要朝著自己的既定目標勇往邁進是不用後悔的。投筆從戎之後,林毅夫在臺北一位朋友的家庭聚會上,認識了就讀於政治大學的現夫人陳雲英,畢業後倆人就結婚了。軍校畢業在陸軍官校當了一年學生連的排長,接著到政治大學企管研究所進修,當時我在臺北三軍總醫院實習,看到我表弟改穿便服進入一般研究所,仿佛他是返回到這現實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