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鳳儀:我是這樣成為《美國女孩》

《美國女孩》導演阮鳳儀專訪。(顏麟宇攝)

導演說,電影的初心是,同理那一段破碎時光裡的爸爸、媽媽和妹妹。


「我從小就很少得獎,做什麼事常常第二名或沒有名,直到拍了畢業短片,才第一次收到這麼多肯定。」甫以《美國女孩》拿下金馬最佳新導演獎的阮鳳儀,2017年以畢業短片《姊姊》獲東京國際短片節最佳觀眾票選獎而嶄露頭角,《美國女孩》延續《姊姊》的故事線,攤開「破碎」美國夢的下半場,同樣備受肯定。早在金馬頒獎前夕,《美國女孩》便同時獲得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獎兩座會外獎,為金馬首次。

拿下第58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阮鳳儀的得獎感言是,感謝爸爸、媽媽和妹妹。她說,那段因為母親罹癌搬回台灣的日子,相當難熬,因為拍成了電影,她才有了出口。而獲獎,便是回應名導演馬丁史柯西斯所述:「The most personal is the most creative.(最個人的最有創意)」

第58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美國女孩》阮鳳儀。(蔡親傑攝)
第58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美國女孩》阮鳳儀。(蔡親傑攝)

成為一個導演

表達的「出口」,是從高中就一直在找的。這是一條從文學、藝術經紀到電影的路,她形容是「很多很多限制所引導出來的一條路」。

剛開始是文學,阮鳳儀笑說,文學獎從高中投到大學,都沒有中過,就死了心。

後來轉向藝術經紀,「那時覺得創作太崇高,想說要不然試試(與創作)相近領域。」升大學之前,阮鳳儀休學一年到法國念語言學校,大三再交換至法國學習相關專業,回國後到畫廊工讀,但似乎終究不是創作,無法表達自我,而沒有繼續。

兜兜轉轉才轉向電影。

阮鳳儀的電影啟蒙來自高中國文老師,國文老師愛在課堂上放映歐洲藝術片,大學時期,她不是窩在台大多媒體視聽中心,就是下課奔去中山光點看電影,經常一週看上四部片。

但直到大四,修了中國戲曲科目,接觸到劇本,然後飛去紐約唸了一期電影暑期課程,才徹底迷上這個行當,確定心意,轉向電影。

確定之後,放手一搏。第一年,她以編劇身份申請兩間紐約的學校,一個落榜、一個備取。沒有氣餒,檢討調整後,第二年決定附上短片作品,改以導演身份申請,甚至直接飛到美國面試,五天內五間學校,從東岸到西岸。

在導演身份的申請者中,她恐怕是最沒有資歷的那一個。但,「那時候也沒在管,」阮鳳儀說,就像一開始,自己寫好短片劇本到處問有沒有導演願意執導,是台大老師沈曉茵一語點醒夢中人:「為什麼不自己導?每個人都是從零開始,不試怎麼知道。」於是,她找了15位朋友,從YouTube上邊看邊學,磕磕碰碰拍出自己第一支短片《抹片檢查》,也成功申請到了美國的電影研究所。

阮鳳儀說,電影是「很多很多限制所引導出來的一條路」。(顏麟宇攝)
阮鳳儀說,電影是「很多很多限制所引導出來的一條路」。(顏麟宇攝)

成為一個女性 

從申請短片《抹片檢查》、畢業短片《姊姊》到第一部長片《美國女孩》,阮鳳儀的電影作品全以女性作為主角。

拍攝申請短片時,她剛好第一次做抹片檢查。那段經驗令她感受詭異,「我覺得自己不像一個人,而是一個檢體。」阮鳳儀如此形容。於是,她跟高中好友的醫師父母借下了一間婦產科診所,完成了《抹片檢查》的拍攝。 (相關報導: 《美國女孩》講了一個如此平常的故事,平常到每個人都看見了自己 更多文章

她發覺自己對女性的身體狀態、女性空間、女性書寫都敏感。從小與媽媽到烏來泡女湯,看著婆婆阿姨們裸著身子,自在移動、聊天,話題私密又有趣……捐血車與護士、美甲店等等,都是她所著迷的「女性空間」。她也愛讀女性作家的書,西西、向田邦子,還有最近正在讀的艾莉絲孟若。她說,這些作品幽微細膩,正貼近她自己的成長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