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亮觀點:台北取代香港成為亞洲金融中心

香港匯豐銀行 (HSBC)因為「反送中」示威活動而暫時關閉當地一些分行(美聯社)

香港這幾些日子為了反送中引渡條約,發生了更多的大規模示威、與警察流血衝突,而且民眾與香港政府的對立日漸升高,挑戰中國大陸的統冶權也越來越明顯。今天香港人民抗爭的這麼激烈,對大陸的政府來說,是給臉不要瞼、吃裡扒外、是想造反。而且香港政府顯然無能、整個香港癱瘓,全世界都在看好戲,大陸能不出手嗎?

如果大陸直接接管香港,送中引渡條約馬上成為事實;而且香港政府不能終止示威和衝突,香港人不但衣食住行都成問題,勢必無法繼續做為亞洲的金融中心。

亞洲金融中心的選擇

今天亞洲金融中心其實只有四個:上海、東京、香港、新加坡。上海想做為亞洲金融中心,但是因為有人民幣管制,只能做點國內生意。東京也是如此,做點日本生意。新加坡離開中國大陸太遠、交通不方便、城市又小,人口少,只能做點外匯。香港在亞洲中部、交通方便,而且人口多(700萬),地方也夠大(含九龍),再加上大陸過去二十幾年中資不斷的湧入,才造成今天香港成為亞洲金融中心的龍頭。

香港人常常吹噓,香港成為亞洲金融中心的原因是過去在英國人統冶下,使用英國人的法律制度,因此外國公司喜歡設在香港、外國人喜歡住香港。其實那是鬼打架,胡扯!傻瓜和笨蛋才會相信。

在英國人統冶下150年,香港人被強迫學英文和英國人的法律制度,不得不己。在這時候英國人訓練出許多香港人在銀行、律師樓、服務界工作。就是因為這些中、英文都通的中等階級(也就是所謂的中、後台支援),使得外國公司喜歡在香港。

但是亞洲金融中心原來一直在上海(不然匯豐銀行也不會叫Hong Kong and Shanghai Bank),做的是中國的生意。直到共產黨在佔了大陸後,要清算、血洗外國資本主義家,才退到香港。我在「從香港反送中談一國兩制」一文中有提到,1984年中英回歸談判的結果,是要保障英國人在香港的利益(匯豐、太谷等)。1997年回歸後,中國大陸不願意開放上海,使得香港繼續成為亞洲金融中心。

但是今天大陸直接接管香港的話,香港和上海又有何差別?外國公司和外國人的保障在那裡呢?亞洲那一個城市,又有香港的地理和人為優勢,又不屬大陸、可是又能做大陸的金融生意呢?

台北!

2012年10月3日清晨,上海市黃浦區外灘紀念塔太極拳輔導站的太極愛好者與遊客,在上海外灘陳毅廣場練習太極拳,強身健體,享受長假。(新華社)
上海是中國流金歲月時的金融中心,九七之後中國不斷扶植香港。(新華社)

台北的亞洲金融中心夢

當然香港在,尤其是1997年回歸後,中國大陸不斷的提拔香港,究竟是大陸的一部份。可是沒了香港,只剩台北了。

以前國民黨一黨專政時也不是沒做過白日夢,要把台北成為亞洲金融中心,和香港競爭。但是就和李登輝時代(1990年)國民黨搞的亞洲營運中心一樣,不了了之。原因很簡單:沒腦袋、沒見識、沒人材、沒膽、沒條件。所以喊喊、表示執政黨有遠見,然後開開會,就無疾而終了。

等到2000年政黨輪替,台大法律系的高材生一個個輪流上陣,啥事沒做,可是還連任8年。等到蔡大小姐上任,拚的不是民生經濟,而是和中國大陸對罵!台灣老百姓活不下去的話,可以去大陸當台商討生活啊。 (相關報導: 孫維德觀點:中國還是需要香港 ─香港自治與美中兩權爭鬥 更多文章

台北為什麼一直成不了亞洲金融中心?

歸根到底,第一個原因還是因為台灣過去20年選出來的總統爛,這些人找了-群混飯吃的跟班。當然總統不爛的話,也不會找這些跟班。然後又請教了一堆不食人間煙火的專家、學者,搞了一些空洞的政策和口號(像馬英九的633)。真得有可行的方案,不然就是沒種(像馬英九的核四,連公投都不敢),否則就是沒人做事、大夥混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