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式民怨積累,在送中修法爆發出來,令林鄭政府失去信任,還讓這個決策權高度集中、參與度低的政府頻臨崩潰。這一局,不單林鄭無力挽回,北京介入也可能無力回天。
經歷過七二一的「元朗恐襲」後,大部分香港人已經判了特首林鄭月娥及其班子死刑;她和整個政府的支持度、信任度都已跌到歷史新低。
林鄭這次強推《逃犯條例》修法造成的社會矛盾,已經遠超她一人所能處理和負擔的範圍,下台與否已經無關痛癢,但她的存在必定成為北京的負擔和負資產。
結構式民怨積累,在反送中爆發
林鄭多番解釋,卻未直接答應八成市民所支持的「撤回《逃犯條例》修訂」和「設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兩大訴求,令民意仍然擺向抗爭者一方。
在此民意壓力之下,警方出動強勢武力清場,用盡催淚瓦斯、橡皮子彈、布袋彈、海綿子彈等武器,甚至以「暴動」等罪名試圖阻嚇參與者,不只未能清走街上群眾,反而令附近居民、大部分香港人更厭惡警察粗暴的言行舉止。政府和親中派所期待的民意逆轉,至今仍未出現。
一個政府的治理威信,不是自己認定施政如何「為人民著想」,也不是一種宣傳策略問題,而是如何透過諮詢、溝通、公眾參與說服人民,讓人民信服和支持。香港特首只是一二○○名選舉委員會委員選出,先天上的程序正當性不足,因此香港政府要建立威信,就要依靠後天的治理政策,以表現正當性、鞏固政府和體制。
比起民主體制,威權體制更需要經濟發展、行政高效、社會福利等利民成效,並藉由較強的自省與自我修正能力,來維持體制穩定。

可是在香港這個畸型政體下,制度設定本身就是為維持既得利益,形成牢不可破的核心利益集團;再加上一國兩制下,北京決定不少香港的政治方向,令港府先天就面臨不少掣肘。
像是標準工時等勞工政策,因面對工商界巨大阻力而難產,惠民政策難以落實。民生政策效能感低,連向近三百萬市民派發四千港元補助,計畫去年初就提出,但今年二月才能申請,至今仍有近百萬計市民未能收取款項;相較的,二○一一年政府補助六千元,一年內就全部發放完。
結構式民怨積累,藉《逃犯條例》修訂問題一下子就爆發出來,不單令林鄭政府失去信任,還讓這個決策權高度集中、參與度低的小圈子政府頻臨崩潰。這一局,不單林鄭無力挽回,北京介入也可能無力回天。
嚴重政治錯判,仍無官員辭職負責
香港內部隱憂逐漸出現,中美貿易戰使香港企業利益受損,使香港整體經濟環境變差,下半年很可能陷入衰退周期。社會氣氛不佳,也令香港人的消費信心下降,零售業、飲食業首當其衝,商場、食肆人流變少。七二一「元朗恐襲」後,新界地區的人流下降更為明顯。

但香港政府在處理這些經濟問題上,只會推給示威活動,又或者利用所謂「獅子山下」精神,再次情緒勒索香港人,完全無法對症下藥,提出政策改善香港經濟環境。
就是因為庸官當道,政府對民間訴求毫無回應,也無法有效紓緩市民情緒,才會讓香港投資環境變差,企業降低對香港的投資信心。
不少民主國家也會出現大型社會運動,可是他們有民主選舉與監督機制,可以自我修復,政黨可以輪替,令社會回歸正軌,所以投資環境也不會因為局勢而變得過度惡劣。
但香港政府這次的反應,等同跟全世界說:「我們就是無能,我們就是錯判形勢。」如今不少外國媒體質疑,為何這樣一個嚴重政治錯判,至今沒有官員辭職負責,政府班子也沒有改組,到底香港政府的自覺和自我修正空間還有多大。這樣的政府和社會環境,企業、投資機構也不可能再有信心。
民意未變,但小心「同溫層陷阱」
國際形勢又再突變,美國再度向中國加徵關稅,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金融戰正式開打,新冷戰的「鐵幕」也徐徐降下。而香港的抗爭者,需要繼續抱有「上善若水」(Be Water)的心態,繼續維持運動的動能外,亦需要思考如何做更長遠的抗爭。民意至今仍未逆轉是事實,但大家也需要小心「同溫層陷阱」,不斷升級可能反而令市民出現疲勞和厭倦心態,對大局未必有幫助。
一場民主、民權運動,成敗不在數月之間,可能以十年計,所以維持動能,在不同面向努力抗爭,街頭運動持守非暴力原則,才可以有望突破困局。
相比運動成敗,年輕世代的安危、香港的未來才是至關重要。而港府至今仍然沒回應、反應,實在是當代政治最為醜陋的例子之一。 (相關報導: 王冠璽觀點:從港英香港轉變為中國香港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專欄作家。本文原刋《新新聞》1692期,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