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到大家在喊「房價好高」、「都是炒房害的」,那你知道房價,到底是怎麼「炒」的嗎?除了捷運通過、都市規劃、生活機能等外在因素改變,人為的「炒作」,或許也是房價節節高升的重要原因。
日前在PTT房市(home-sale)板有鄉民分享「炒房手法」引發網友熱議,究竟是用了哪些手法來把價格一層層疊上去呢?
投資客的4大炒房術
其中網友揭露,人為刻意地炒高房價,其實有跡可循。如果只是買了等它價格自然變高在賣掉,只能叫「置產」,自己從中作梗讓價格上揚才是「炒房」,目前以這4種手法最常見:
1.簽AB約在房屋成交時簽兩份合約,一份是實際成交價格的真合約,一份是價格較高的灌水假合約,而這份假合約不但可在實價登錄上記錄較高的價格,讓房市行情水漲船高,也可用較高的假成交價來向銀行超貸。
2.爛屋改裝將屋況較差的房子重新裝潢,再墊高價格賣出去,是常見的投資手法。
3.左手換右手將自身房產以高於市場的價格賣給自己親戚朋友或是法人,以炒高實價登錄價格,再將它以市價售出,看似是賠錢賣,但其實是賺錢的。
4.格間套房將房屋隔成多間套房出租,以賺取更多利潤。
房市名人:這些手段都是真的
對此,房市觀察家田大權表示,「雖然不認同這些手段,但就他所知都是事實」對於想要買房的民眾,如果要避免被這些手段欺騙,田大權建議一定要「貨比三家」。同一個建案,前棟、後棟、不同樓層,價格可能都不一樣,影響的因素太多了,不管是實價登錄還是打聽到的行情,都只是一個參考。單純看地段、屋齡、坪數等片面資訊就要來判斷價格合不合理實在有難度。每一間房屋的狀況都不一樣,如果買房子不想被坑,最好的方法還是每一間都去走走看看、多比較,就知道門道在哪裡了。
炒房手法勿輕易嘗試,小心觸法
投資房地產雖然也是一種生財之道,但為了賺錢而以身試法恐怕得不償失。《律師談吉他》雷皓明律師表示,像是簽AB約在民法上,只有「實際成交價格」才有法律效力,另一份虛假的契約會無效,如果以較高的那份無效假合約去做實價登錄,恐怕會違反《平均地權條例》,將裁罰3至15萬元,且可連續處罰。而讓實價登錄不實也恐怕會違反《刑法》中「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罪」將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500元以下罰金。用假合約向銀行超貸,恐怕會違反《詐欺罪》。因為一時貪念,會讓你背好幾條罪在身上。
但雷皓明也認為,現行法律雖然都有明確的罰則規範,但在偵查上卻很難落實,只能呼籲民眾千萬不要受到不良業者、仲介的利誘。
實價登錄實不實?政府4招防範
政府單位要怎麼發現實價登錄的價格有問題呢?內政部地政司副司長王成機解釋,目前對實價登錄不實的稽查主要透過4個管道:
1.透過各縣市政府每月抽查7.5 %的房屋交易資料,像是去年有26.6萬筆交易,將會有近2萬筆被抽查,若發現有登載不時的情況,各縣市政府會請地政士、買賣雙方提供相關資料,當中若查有申報不實,會立即裁罰。
2.內政部與財政部合作,將房地合一所得稅與實價登錄資料做連結,如果發現數字對不上,各縣市政府會請地政士、買賣雙方提供相關資料,當中如果有申報不實會立即裁罰。
3.各地方國稅局於審核營所稅、所得稅或房地合一所得稅時,如果發現納稅人所提供之買賣交易資料與實價登錄資料有異,將會通報各縣市政府調查是否涉及申報不實。
4.受理民眾檢舉登載不實的案件。

對於民眾質疑實價登錄的可信度,王成機表示,政府的稽查方法都有落實,目前實價登錄網站已經有200多萬筆資料,也已經累積9500萬的瀏覽人數,對於資料可信度相當有信心,也希望未來能透過設置電腦比對系統取代人工抽查,並將實價登錄做更詳細的內容呈現,讓資訊能透明化。
200多萬筆資料,有267筆因登載不實受罰
實價登錄從2012年實施以來,共有200多萬筆房屋交易,其中因登載不實受罰的案件,截至2017年為止只有267件,罰款總金額876萬元,平均一件罰3.28萬元。
從這個數字來看,「登載不實」或許只是少部分人的作為?抑或是有其他黑數成了漏網之魚呢?這個答案,或許會隨著實價登錄繼續實施、制度逐步修正,而變得更加明朗。 (相關報導: 砸下退休金買房,卻還沒開工就被捲款落跑…不想血本無歸,這兩種黑心建商千萬要小心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陳憶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