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幸觀點:兩岸關係的 「定海神針」還是 「大海撈針」?

美國海軍1艘隸屬第7艦隊的巡洋艦「昌斯洛維爾號」(CG-62)由北向南方向航經台灣海峽,美國海軍在官方臉書發布圖文,強調對印太區域與「自由航行權」的重視。(取自美國海軍官方臉書)

大選的時候, 國民黨强調「九二共識」」是安定兩岸關係的 「定海神針」。即使此 「共識」非彼「共識「,只要大家都用「九二共識」四個字,好像兩岸的局勢就可以神奇地保持穩定。副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反擊:主張美國的 「台灣關係法」 裏面的一些規定, 才真正是 「定海神針」。意思是美國就台灣有重大國家安全利益。因此,台灣可以借勢使力,至少因而能維持與對岸一定的平衡。其實, 兩個分析看來都是 「大海撈針」。

由於國民黨現在也承認: 「九二共識」矛盾百出,而大陸也明白表示其 「九二共識」 的確實内涵,我們也許可以大方地認爲:「九二共識」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任務, 不必再談。但是,台灣對兩岸的定位, 真的可以自以爲符合美國利益, 做爲美國及其他亞洲國家圍堵中國的所謂「島鏈安全體系」的尖兵嗎?除了賴清德,島内輿論很多類似主張。由於相同意見容易互相取暖,在沒有其他證據之餘, 也容易越講越真,我想提供一個不同角度的解讀,也許可以幫助避免決策錯誤中常常出現的過分自信的率斷。

傳統美國安全利益防綫(圖片版權屬RB-DESKMART;本作者修改)
傳統美國安全利益防綫(圖片版權屬RB-DESKMART;本作者修改)

島鏈防衛綫及其延申

一、沒有堅强的證據顯示美國改變其亞太安全利益的傳統立場

美國自建國以來,其應付歐洲及亞洲的國家安全大戰略, 基本上是只要兩個區域能有權力的平衡, 相互牽制而無力干涉美洲的事務, 美國就達到其國家安全的目標,。二次大戰之後,美國國務卿艾奇遜主張:美國在亞洲大陸并無重大安全利益, 美國國安利益不包括朝鮮半島,台灣,中南半島, 印尼, 而僅止於日本, 菲律賓, 及南海以外一些島國 (見圖黑綫代表的利益範圍)。 美國軍方也同意此種判斷。但是, 由於朝鮮戰爭的關係, 美國不得不以第七艦隊挺進台灣海峽, 防堵中共解放台灣,但並不認爲亞洲大陸, 以及台灣構成國家安全的首要利益, 必須美國國力强力入駐。此後,雖然由於誤判越共的勝利將可能造成 「骨牌效應」 而捲入十年越戰,基本上也是認爲亞洲大陸對美國安全而言是次要的考慮, 所以才能甘願以失敗撤離中南半島收場。也因此,美國可以輕易解除與台灣的協防, 與中國建交。冷戰結束之後,美國固然被迫填補一些權力真空,似乎沒有以獨霸亞太作爲國家安全的戰略。這部分從放任兩韓和解,台灣與中國大陸的交流看得出來。民主黨在奧巴馬時代某種程度挺進東南亞也不過是以經濟為内涵。所以,多數的觀察認爲:美國沒有在基本上改變在亞太地區的大戰略,將國家安全的首要利益擴展到包括朝鮮半島, 台灣, 南海, 及中國之外的亞洲大陸 (見圖紅綫)。將來最可能的形勢是做爲亞太的海上霸權與中國這種大陸霸權,競爭又合作, 形成兩霸對立與共存。 (相關報導: 顧爾德專欄:別再想兩岸新的通關密語了 更多文章

二、美國亞太大戰略的反思

冷戰後美國獨樹一幟而必須填補的一些權力空間,形成世界各地都有美國軍事力量的出現。即使沒有比較固定的駐扎,美國的海軍, 尤其是航母, 使美國很快能夠出現在美國國家利益受到威脅的地點。然而,國防預算限制,國内社會福利支出, 經濟成長緩慢, 造成堅持航母政策一定的困難。也因此在過去幾十年, 在美國出現一股所謂 「海外平衡」 戰略思想, 挑戰傳統大戰略。海外平衡戰略認爲:美國只要設法保持必要的國力, 但將外國當地的國防交由當地國家自行處理,僅在必要時出手保護, 做爲解決傳統大戰略困難的辦法。